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H颗粒处方来源于临床有效验方,由山茱萸、葛根、熟地黄、车前草、姜黄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滋肾养阴,清利活血的功效,用于阴虚湿热、络脉不和所致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者。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所致的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蛋白排泄和滤过异常,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既要做到最大量地除去无效成分,保留有效成分,体现复方制剂的综合疗效,又要使成品的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满足临床要求。因此,本课题按照国家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六类新药申报要求,在制剂原料、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定性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制剂原料研究: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有关规定,对制剂原料山茱萸、葛根、熟地黄、车前草、姜黄的来源及品质进行鉴定,结果均符合要求,可用于QH颗粒药学研究。制剂工艺研究:对处方进行方药分析,确定其有效成分,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设计生产工艺路线,并对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及技术条件进行优选。1.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姜黄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优选,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饮片8倍量水,浸泡1小时,水蒸气蒸馏提取6小时。并进行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的验证。2.以挥发油包结率、包合物含油率、包合物收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挥发油包合工艺进行了正交优选,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8,加4倍量β--糊精的水,采用胶体磨法包合30分钟。并进行挥发油包合最佳工艺的验证。3.以马钱苷、葛根素含量及醇提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山茱萸、葛根两味药的醇提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优选,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饮片总量12倍量60%乙醇,分三次回流提取,每次1.5小时。并进行醇提最佳工艺的验证。4.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多糖含量、水提浸出物得率为指标,对熟地黄、车前草等药味的水提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优选,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饮片浸泡0.5小时,加总量15倍量水,分两次煎煮,每次2小时。并进行水提最佳工艺的验证。5.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精制工艺研究,分别采取不醇沉、40%乙醇醇沉、50%乙醇醇沉、60%乙醇醇沉的方法处理,结果为将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1(60 ℃),加乙醇至含醇量达50%,放置48小时。6.在浓缩与干燥工艺的优选中,以马钱苷、葛根素及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浓缩、干燥工艺条件为:水煎液醇沉后的水醇液,回收乙醇,与醇提浓缩液合并,经0.08 Mpa、60 ℃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08(60 ℃),在3000~3600 ml/h的进料速度,进口风温165~175 ℃,出口风温85~90℃条件下喷雾干燥。7.对制剂成型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成型工艺条件为浸膏粉:糊精:微晶纤维素=1:1.2:0.05,以90%乙醇湿法制粒,50℃干燥。8.进行了三批中试放大试验,结果马钱苷、葛根素转移率均大于60%,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质量标准研究: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山茱萸、葛根、熟地黄、姜黄进行了定性鉴别,结果薄层色谱特征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专属性强,从而建立了制剂中山茱萸、葛根、熟地黄、姜黄的定性鉴别方法。2.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Ⅰ C颗粒剂项下有关规定对中试样品的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等进行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马钱苷、葛根素含量进行同时测定,并对此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马钱苷、葛根素分别在0.041~0.412、0.420~4.200μg范围内与相应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2%、102.38%,RSD分别为:1.88%、2.27%。根据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制定了马钱苷、葛根素的含量限度,暂定本品每袋含马钱苷不得少于6 mg,每袋含葛根素不得少于40mg。从而建立成品中马钱苷、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成品颗粒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对三批中试样品的性状、鉴别、检查、马钱苷及葛根素含量等进行室温留样12个月和加速稳定性6个月的试验考察,结果在考察期内制剂质量稳定。稳定性研究部分仍继续进行,以确定其实际的有效期限。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饮片有效成分的性质、临床用药要求以及大生产实际,并灵活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较好地完成了 QH颗粒的药学研究,为QH颗粒申报国家六类新药奠定了药学方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