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及武术的发展历程可知,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与之相适应,武术由最初的原始格杀技术,发展出了以拳种为单位的传统武术,又产生了以竞争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晶,其发展的日新月异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武术人文精神的衰落、传统武术的边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名存实亡、大众武术人口的锐减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由此而致,不仅如此,竞技武术入奥不成反而被亚运会排挤的事实,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尴尬。面对此景,如何使武术走出困境,成为理论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是以现代性为核心推动力的工业文明即将走过历史的辉煌,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正悄然走来。实现上述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相关的时代使命,需要相应的实践载体,武术能否成为这样的实践载体?现代竞技体育无疑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竞技武术正是据此而打造的武术发展的新方向,是否可以根据人类文明的未来趋势,打造武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使武术走出目前困境,迎接光明未来的关键。为此,从以下两方面提出改革设想:学校武术教育领域,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特征,设计充分体现武术精神内核的简明对抗类技术体系,以此服务于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使命。大众健身领域,应剔除武术中不利于健身的动作,并以绵缓型运动为依托,探索促进身心和谐的健身方式。中华武术的对外推广领域,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防卫型特色,构造一种较为文明的对抗形式。武术发展必须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武术技术的分化发展已初见端倪,根据生态文明的理念,可以从原有武术技术中进行提炼,构造三种形态作为未来文明视域下武术发展的主方向:竞技运动领域——以粘连型技法为主的文明对抗形式,艺术领域——以艺术展现类套路为主的和谐艺术形态,健身术领域——以周身协调、内外合一、身心和谐为特色的绵缓型运动方式。唯此,才能架起武术发展的现实与邱丕相教授所预计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