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柿竹园矿区由近接触带W–Sn–Mo–Bi矽卡岩和云英岩和远接触带Pb–Zn–Ag矿脉组成。远接触带脉状Pb–Zn–Ag矿体受NE向断层控制,主要由硫化物和硫盐组成,包括三个成矿阶段:(1)早期黄铁矿和毒砂;(2)中期闪锌矿和黄铜矿;(3)晚期方铅矿、载Ag、Sn和Bi的硫盐和磁黄铁矿。流体包裹体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远接触带脉状Pb–Zn–Ag矿床早阶段成矿在400°C条件下,流体在~200bar静岩压力发生沸腾作用,晚阶段降低到~200°C。早阶段成矿的硫逸度在10–8~10–6bars之间,而晚阶段在10–16~10–13bar之间。矽卡岩中方解石δ13C和δ18O值在-6.5~-3.6‰和4.8~8.4‰之间,Pb–Zn–Ag矿脉中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在-3.5~-1.5‰和8.1~15.8‰之间,指明矽卡岩形成于岩浆流体的渗滤交代作用,而远接触带碳酸盐脉来自脉状充填过程中的水岩反应。块状云英岩中石英的δDH2O和δ18OH2O值分别为-77‰和5.1‰,矽卡岩中石榴石的δDH2O值为-97‰,δ18OH2O值范围在9.2~9.4‰,远接触带石英脉中石英样品的δDH2O和δ18OH2O值分别为-83‰和2.8‰,表明近接触带矽卡岩和云英岩与远接触带石英脉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的特征。远–近接触带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的范围在0.3~9.9‰,具有岩浆硫特征,部分样品混入了地层中硫。远–近接触带中方铅矿的206Pb/204Pb值范围在18.565~18.622,207Pb/204Pb值范围在15.694~15.738,208Pb/204Pb值范围在38.819~38.986,表明Pb等金属元素来源于上地壳岩石,少量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表明当时南岭地区下部地幔物质上涌诱发的地壳物质大范围的熔融形成原始的载有W–Sn多金属岩浆,侵位到地壳浅部造成了大规模成矿作用。近接触带矽卡岩–云英岩W–Sn–Mo–Bi矿床与远接触带脉状Pb–Zn–Ag矿床经历多阶段的流体演化过程:早阶段以岩浆流体为主的渗滤交代作用形成多金属矽卡岩,随即发生了退化蚀变作用,晚阶段岩浆热液流体沿着裂隙上升充填交代形成Pb–Zn–Ag矿脉。远接触带Pb–Zn–Ag矿床的成矿过程为:在千里山岩体结晶的晚阶段,流体从熔体中出溶,并沿着裂隙上升,当它温度将到<400°C,在静岩压力~200bar条件下,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在温度降低到200°C,硫逸度逐渐减少的过程中,硫化物和硫盐相续从热液流体发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