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市培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需要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更大,强度更高,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更加突出。因此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小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明确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情况、制约因素,探索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有效措施就成为一项尤为重要的任务。本研究将评价单元划分细化到乡级尺度,同时引入耕地质量指数、可建设用地承载强度和公路货运周转量等指标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小城市培育工作推进较快的典型自然地形区域——杭嘉湖平原地区,进行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评价;研究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及其子系统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及差异程度,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类型分区,确定制约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因素;最后,给出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时,宜选择自然地形区作为研究区域,建立针对性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针对杭嘉湖平原地区这一典型自然地形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梳理当前已有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土地质量、国土开发建设强度、贸易流通能力、地质灾害情况等因素来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发现水土资源承载子系统的承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社会经济承载子系统承载力的大小,前者是决定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并在各评价单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生态环境承载力则在土地综合承载力三个承载子系统中空间差异性最大的,其承载水平在不同评价单元间存在明显的波动。(2)开展以乡级评价单元为主的小尺度土地承载力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研究成果更易于推广应用。杭嘉湖平原地区内各县(区、市)之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为接近,但同一县(区、市)域内部的各乡级评价单元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内部差异程度最大的是江干区;相邻乡级评价单元之间土地综合承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3)依据评价结果,通过土地综合承载力类型分区及制约承载力水平的短板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策略。研究区内大部分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主要受到水土资源承载力子系统承载水平的制约,而各个承载子系统内部的制约因素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杭嘉湖平原地区应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耕地生产能力,以提升水土资源承载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导人口转移和产业有序承接,以实现社会经济承载力可持续提高;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治地面沉降,改善空气质量,以保障生态环境承载水平。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开展乡级尺度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和研究,能给够明确其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制约因素,根据其空间差异特征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该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国土开发规模和布局的优化、地区产业的规划布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等重大规划、决策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