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经脉相关理论为指导,选择不同穴位(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曲池、内关、‘合谷、外关、天枢)对健康人针刺,通过对胃、小肠和心电的频率、振幅变化,研究针刺多经经穴对健康人胃、小肠心电影响的差异性,探索穴位针刺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机制为针灸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 0-26岁健康志愿者30人,男女各半,受试者在晚饭后停止进食,第二日早上空腹开始实验,按照穴位常规操作方法,进针后以得气为度,以手针均匀捻转1分钟,取针后5分钟针刺下1穴位,依次分别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曲池、内关、合谷、外关、天枢,运用MP150WSW型16通道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胃、小肠电、心电。胃电正负电极分别置于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以及该点左上方45度5cm处,胃电参考电极置于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右侧5cm处。小肠电正负电极分别置于肚脐左右旁开各5cm处,参考电极置于肚脐右侧旁开10cm处。心电连接方法采用Ⅱ导联接法。结果1.各穴位针刺前胃电振幅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后胃电振幅均值上升,与针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间比较足三里的影响要大于上巨虚、太冲、天枢、与阴陵泉、阳陵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的影响大于阳陵泉(p<0.05,p<0.01),其余穴位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穴位针刺前后,胃电频率无显著变化。2.各穴位针刺前小肠电振幅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与针刺前比较,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后小肠电振幅均值升高,与针前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针后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阴陵泉、天枢各穴位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穴位针刺前后,小肠电频率无显著变化。3.针刺前后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穴位心率幅值变.化,内关和其它穴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外关和其它穴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内关和外关对不同心率组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不同经脉比较,胃经、脾经、肝经、胆经穴位能升高健康人胃电振幅均值,相对于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穴位更具有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足经的影响大于手经;同一经脉上胃经不同穴位对胃电振幅均值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足三里的影响大于上巨虚和天枢。针刺没有对健康人胃电频率产生影响。2.不同经脉比较,胃经、脾经、胆经穴位能升高健康人小肠电振幅均值,相对于肝经、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穴位更具有经脉脏腑相关的特异性,除肝经外足经的影响大于手经。胃经、脾经、胆经穴位之间以及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没有对健康人小肠电频率产生影响。3.心包经和三焦经穴位对健康人心率的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和胃经、脾经、胆经、肝经、大肠经穴位相比具有相对特异性,心包经和其表里经脉的影响要大于其它经脉,内关和外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