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的研究饶阳凹陷中南部地区的砂体叠置关系、展布规律及储层控制因素,本文结合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理论,综合测井、地化、地震等资料对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进行沉积微相及有利砂体预测研究。
留楚油田位于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构造带善旺断鼻,是复杂断块油藏,本文将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小层对比与划分、单砂体沉积微相描述,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的分析,进而总结出研究区内主要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东二段、东三段是以曲流河沉积,可以识别出堤岸亚相、河漫亚相、河道亚相、废弃河道亚相四个亚相,以及河床滞留沉积微相、边滩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河漫湖泊微相、河漫沼泽微相、河漫滩微相七个沉积微相,并建立了研究区内曲流河相模式;留楚油田东营组沉积时期河道摆动频繁,多处有支流汇入,主河道交汇处发育连片厚层砂体。东三段时期砂体较为发育,含油性较好,主河道发育在楚28、楚29、楚39、楚40井区;东二段时期,主河道范围变小,次级河道较为发育,主要砂体发育在楚28、楚29井区。
通过对砂体的含油性分析,阐明了河道主流线处发育的河床滞留沉积和泥质充填以及主河道旁的废弃河道充填,对油气运移起一定的遮挡作用,使一些看似连片的砂体实际上处于不同的油水系统,进而造成了构造低部位含油而构造高部位含水这样的油水矛盾现象,这一成果为留楚油田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为同类油藏的研究与开采提供借鉴。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集空间主要以长石颗粒或者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产生的次生孔隙为主,兼有少量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从储集物性上东二段储层比东三段较好些。结合沉积微相、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特征,对本区进行综合评价,将储层分为三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大型河道的边滩主体部位,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小;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大型边滩的边部及小型边滩中,研究区分布较为广泛;Ⅲ类储层主要发育在天然堤及决口扇中,研究区分布较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