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楞严经》的真伪辨析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楞严经》是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佛教经典,从宋代以来一直盛行于禅、教之间,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由于佛经在由印度传到中国汉地的过程中,经中国人自己伪托而作的佛典不断产生,《楞严经》自从在唐代被译出之后,就被一部分佛教学者怀疑是“伪经”,其原因是因为该经经文内容与佛教显教的各经论多有分歧冲突之处,一直到近现代,疑伪之论始终有增无减。此经究竟为真还是伪,目前学界尚不能论定。因此,本文试就围绕《楞严经》所阐发的真伪诸论点进行一番汇总与梳理,以期从中能够发现一些线索,起到抛砖引玉之功。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楞严经》概述。这一部分大体陈述一下《楞严经》在中国佛教的大概情况。即普通流通的《楞严经》是以什么面貌出现于世,此经译者的一般署名情况,全经的结构,主要佛学思想,问世以来各家的注疏阐释情形,在中国佛教史的地位如何,以及疑伪论的产生因由。冀使读者能够对《楞严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部分:《楞严经》翻译前的佛教背景、流传过程及真伪之辨。有关该经的传入者、翻译者、翻译之时间、地点及体系、义理等多方面的质疑是《楞严经》真伪经之争论的焦点,涉及问题较多,在这一部分从《楞严经》传入中国前的佛教背景分析入手,通过对携经入华的梵僧般刺密帝、译者怀迪、笔受者房融的具体分析,该经译出不久在中日两国流传情况的详细介绍,近代以来国内外各界对《楞严经》表述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梁启超、吕潋、罗香林、伺格恩、望月信亨等几人观点的逐一介绍这几个主要方面,全方位展示《楞严经》真伪之论争的始末。试图由此得出《楞严经》真伪一案是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第三部分:《楞严经》佛学思想略析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这一章简略陈述《楞严经》的主要佛学思想及其在中国佛教的独特之处,重点分析其对中国佛教发展进程的影响。该经的佛学思想既是真伪论争的焦点,同是也是其对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亮点和独到之处。第四部分:结语。这一部分对佛经真伪问题作深一层的思索。《楞严经》传入中国已一千多年,经过佛教众多佛经目录学家和学者的研究、鉴别,仍然将其收录在佛教最具权威的《大藏经》中。《楞严经》是一部有争议,对中国佛教有广泛影响的大乘佛教经典,其内容不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极具启发性。
其他文献
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理性、主动性“死亡”过程,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机制,它伴随着整个生命的始终。本文就细胞凋亡的特征、生物学意义、相关基因及检测方法
在电力系统负荷中,感应电动机负荷占有很高的比例,其动态响应直接影响着系统稳定特性。电压失稳会引起感应电动机堵转失稳,因此部分观点将感应电动机失稳等同于暂态电压失稳
随着社会的发展,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让我国工程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文主要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和叠合楼板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装配整体式
剑川县白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表现的内容和舞蹈风格再一次证明了唯物主义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必然反映这一原理的正确 性。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以毒品、中性和性信息词汇作为预备信号,间隔1 500ms后出现灰色小方框作为命令信号,看到命令信号则迅速按键反应,通过诱发的伴随性负波(CNV)分析
旅游扶贫成为解决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补雨村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该村生态农业发展旅游有一定基础,但布依族村寨文化旅游开发缺失,存
介绍了庭院果树栽培的原理与方法。
当今,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减小,而服务业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中国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虽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指出,发
<正>社会的发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最大成效的个性化学习环境,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适应时代的发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