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网络欺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欺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从环境和个体角度,分析网络欺负行为和网络受欺负行为对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网络欺负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对6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和AMOS21.0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1)不同性别和学科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27,p>0.05;F=-0.38,p>0.05);不同独生子女状况、籍贯和网络欺负角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2.29,p<0.05;t=-4.64,p<0.001;F=11.26,p<0.001);(2)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分别与网络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p<0.01;r=0.29,p<0.01),与心理健康正相关显著(r=0.20,p<0.01;r=0.23,p<0.01);心理弹性与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维度相关均不显著(r=0.01,p>0.05;r=0.01,p>0.05),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r=-0.32,p<0.01);(3)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和心理健康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量分别为24.11%和22.03%;(4)心理弹性对网络欺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心理弹性能显著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健康预测作用。结论:(1)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网络受欺负和心理健康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不能调节网络欺负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能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健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