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动机燃料之一,但其中含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对生产和环境造成许多危害,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柴油品质,必须尽可能的脱除柴油的氮化物。目前,国内外从柴油及其产品中脱氮的方法主要有加氢精制和非加氢精制。传统的加氢脱氮工艺操作复杂且成本高,而非加氢脱氮又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寻找新的脱氮方法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离子液体由于可回收、不挥发,可设计性符合现在绿色化学,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替代传统有机溶剂的理想的绿色溶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论文首先阐述了离子液体的研究背景,说明了离子液体的种类、合成方法以及基本物性,阐述了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有机合成、萃取、油品中脱硫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指出了当前离子液体由于成本高、不易分离、回收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工业应用。针对这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着开发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离子液体这条思路,本论文研究了一系列的酸性离子液体,利用价格便宜的原料,一步合成得到无挥发性、低熔点的尿素-氯化胆碱、尿素-氯化锌、N-甲基咪唑硫酸氢盐、[(CH3CH2)3NH][HS04]四种离子液体,然后采用两步合成法合成出具有强酸性的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和1-乙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两种离子液体,并通过FT-IR、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测定了其部分物理化学性质,通过红外探针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的酸性。实验结果表明:咪唑类的离子液体具有较低的熔点、较小的粘度、较强的酸性。论文在第四部分将合成的六种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考察了各个试验因素对荆门石化提供的柴油中碱性氮的脱除的影响,各因素对脱氮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剂油比>水/离子液体体积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脱氮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咪唑类的酸性离子液体在室温,反应时间为0.5h,剂油比和体积比一定的条件下对柴油中碱性氮的脱氮都能达到70%以上,并且在重复利用3次后仍能达到40%以上,而尿素-氯化胆碱、尿素-氯化锌两种离子液体由于酸性不强,粘度过大导致脱氮效果不理想。论文最后总结了离子液体对柴油中碱性氮的脱除研究,指出了目前离子液体应用于脱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后离子液体运用于脱氮研究的发展方向,表明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离子液体的深入研究,离子液体的工业化时代一定会到来,到时离子液体应用于柴油中碱性氮的脱除一定将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