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条件,增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耕地的持续利用。在现有耕地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怎样通过分析耕地建设条件的差异,并且将此差异与区域基本农田建设的方向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使得在相同投入下获得最佳的效益,实现土地整治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时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时序不仅受到基本农田本身状态的影响,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同时还受到人类利用对其的压力以及经济社会条件和政策等的响应,本文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厘清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时序评价的逻辑与方向。然后,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的耕地本底质量、耕地利用效率和耕地空间格局三个重要目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然后考虑了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向的不同对建设时序的影响,确定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保育和发展现代农业三个主导方向及其各自附加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指标。综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区域差异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和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精河县三个典型区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的指标体系构建体现了区域的共性与特性,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合理编制区域土地整治规划具有借鉴意义。2)耕地空间格局的稳定性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稳定性的评价融入时序评价之中,体现了集中连片、稳定耕地布局的要求。3)本文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中,将评价单元细化到地块,并实现了项目合并的时序安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案编制更具操作意义。4)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只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综合方法进行时序的评价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