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保护日益重视,该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但其盐碱土壤面积不断扩大,分析其土壤细菌多样性以及开发该地的微生物资源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免培养和可培养两种方法,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来分析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未经人为干预地区或经过人工改造地区盐碱地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进行了嗜盐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补充了该地区的微生物资源信息。2010年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盐碱地地区采集了未经人为干预地区的土样,利用免培养法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以97%作为界定值,86个克隆形成55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s, OTUs),可划分出8个类群,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及Deferribacteres。利用可培养法得到的细菌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为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及Actinobacteria。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盐碱地土壤中具有丰富的细菌群落及细菌多样性。结果同时表明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的免培养法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相对于可培养法可获得更多的关于细菌群落结构相关的信息。另外,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中分离获得BJGMM-B24,BJGMM-B45,BJGMM-B49三株中度嗜盐细菌菌株。通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菌种鉴定结果显示,BJGMM-B24为Halomonas cupida,BJGMM-B45为Halomonas sp.,BJGMM-B49为Halomonassalifodinae;BJGMM-B45有可能是一个新的菌种。2011年6月,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盐碱地地区采集了两个未经人为干预地区的土壤样品(土样1,土样3),同时采集周边经过人工改造地区的土样(样品4),利用免培养法分别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L1,L3及L4),分析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土壤细菌多样性。以97%作为界定值,来源于土样1的16S rDNA文库所含的175个克隆可形成98个OTUs,并可划分出13个类群,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Verrucomicrobia、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Chlorobi、Deinococcus-Thermus、Acidobacteria、Phototrophic bacterium及Eukaryota。来源于土样3的16S rDNA文库所含的263个克隆形成161个OTUs,并可划分为13个类群,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Verrucomicrobia、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Acidobacteria、Eukaryota、Nitrospirae、Deferribacteres及Armatimonadetes。来源于土样4的16S rDNA文库所含的188个克隆形成40个OTUs,并可划分为7个类群,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a、Chloroflexi、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及Eukaryota。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土壤的细菌多样性的土样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同时稀薄曲线分析表明该地区的细菌多样性远丰富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