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引起灰飞虱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灰飞虱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严重危害水稻,并每年造成巨大的粮食产量损失。自噬作为一种先天性免疫在抵抗病毒入侵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病毒在与寄主相互博弈过程中进化出逃避自噬或者抑制自噬机制而实现侵染,有些病毒甚至利用寄主的自噬体膜和自噬机制促进其繁殖、扩散。RBSDV侵染能否引起灰飞虱细胞自噬?灰飞虱细胞自噬反应对RBSDV复制和传播的作用是什么?RBSDV引起灰飞虱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这些科学问题亟待解答。为此,本论文分析了RBSDV侵染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细胞自噬发生的影响,研究了RBSDV侵染诱导灰飞虱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自噬对病毒侵染、复制的作用,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RBSDV侵染诱导灰飞虱细胞自噬并抑制病毒侵染复制通过Western blot、电镜观察和组织免疫荧光技术发现,RBSDV饲毒后2-4 d,灰飞虱中肠细胞内ATG8-Ⅱ蛋白的积累量和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加,并且ATG8在细胞中的定位从弥散分布转变为点状聚集,表明在RBSDV侵染的早期可以诱导灰飞虱细胞发生自噬。为了明确自噬对RBSDV侵染和复制的作用,使用自噬抑制剂3-MA或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处理灰飞虱24 h后进行饲毒,发现经3-MA处理的灰飞虱体内RBSDV P10的蛋白积累量和表达水平与DMSO对照相比明显提高,而经rapamycin处理的灰飞虱体内RBSDV P10的蛋白积累量和表达水平与DMSO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且沉默灰飞虱自噬相关基因ATG3、ATG5或ATG8后,灰飞虱的获毒率显著提高。以上结果表明,病毒侵染早期所引起的自噬可以抑制病毒的侵染和复制增殖。(2)RBSDV P10蛋白引起灰飞虱细胞和Sf9细胞自噬RBSDV共编码13个蛋白,为了探究病毒的哪个蛋白主要起到自噬诱导的作用,在Sf9细胞中利用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分别表达了病毒的13个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自噬发生水平,发现表达RBSDV P10的Sf9细胞内ATG8-Ⅱ蛋白的积累量与自噬体的数量明显多于GFP对照。为了检测RBSDV P10蛋白是否可以引起灰飞虱细胞自噬,通过膜饲喂法饲喂灰飞虱原核表达的RBSDV P10重组蛋白,结果发现饲喂P10蛋白灰飞虱体内ATG8-Ⅱ的积累量明显高于饲喂GST蛋白对照,且在中肠细胞中也观察到更多的自噬体。表明RBSDV P10蛋白可以引起Sf9细胞和灰飞虱细胞自噬。(3)RBSDV P10与灰飞虱GAPDH互作并在中肠上皮细胞中共定位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灰飞虱c DNA文库发现,灰飞虱GAPDH蛋白可以与RBSDV P10发生互作,并通过pull-down和Co-IP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互作。为了观察RBSDV P10与GAPDH在中肠细胞中的定位,解剖饲毒后不同时间点灰飞虱中肠,利用荧光抗体分别标记P10与GAPDH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RBSDV P10蛋白与GAPDH蛋白在饲毒后4 d和7 d存在共定位,随后共定位逐渐减弱。且饲喂重组的RBSDV P10蛋白可以进入灰飞虱中肠细胞,同样观察到了RBSDV P10与GAPDH的共定位现象。(4)灰飞虱ATG3与GAPDH互作,但沉默GAPDH未影响自噬发生据报道,ATG3与GAPDH互作可以负调控本氏烟中的自噬。本论文的酵母双杂交实验、pull-down和Co-IP实验发现,灰飞虱的ATG3与GAPDH存在互作,但沉默GAPDH没有诱导灰飞虱或Sf9细胞的自噬,还抑制了RBSDV诱导的灰飞虱细胞自噬。说明GAPDH在昆虫细胞和植物细胞的自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5)RBSDV P10促进AMPK和GAPDH磷酸化,磷酸化的GAPDH的核转位诱导细胞自噬有文献报道,当小鼠细胞在葡萄糖饥饿条件下GAPDH的第122位丝氨酸被AMPK磷酸化后进入细胞核,并与Sir1互作从而激活自噬。本研究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磷酸化分析实验等发现,糖饥饿处理后的Sf9细胞中GAPDH蛋白可以被AMPK磷酸化并进入细胞核中激发自噬,进一步研究发现灰飞虱GAPDH蛋白第95位丝氨酸是关键磷酸化位点。并发现表达RBSDV P10的Sf9细胞的GAPDH及RBSDV饲毒和重组RBSDV P10蛋白饲喂灰飞虱中肠细胞的GAPDH均可以进核诱导自噬。而且,表达RBSDV P10基因的Sf9细胞内的GAPDH和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饲毒灰飞虱中肠细胞内的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升高。沉默AMPK基因能抑制RBSDV P10所引起的GAPDH磷酸化和入核。此外,Co-IP实验证明AMPK与GAPDH互作,且磷酸化的AMPK能磷酸化GAPDH。综上所述,RBSDV P10蛋白或RBSDV侵染均能上调AMPK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导致其底物GAPDH磷酸化,磷酸化状态的GAPDH进入细胞核从而激活灰飞虱细胞的自噬途径,进而抑制RBSDV侵染和在灰飞虱体内的复制繁殖。
其他文献
体重信息的实时获取对实现畜牧养殖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规模养殖中鸡群的体重信息可用于了解鸡群生长状况和确定出栏时间,然而传统人工抽样称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使鸡群产生应激。鸡具有在栖杆上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在其上杆栖息时自动采集体重信息,但如果不同的鸡的栖杆栖息行为发生频率不同,根据体重采样数据计算的鸡群均重和均匀度结果就会偏离真实情况。鸡的体重对栖杆栖息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利用鸡的栖杆栖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属肠道细菌科。人感染沙门氏菌易造成腹泻、发热及肠道炎症反应,畜禽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鸡白痢等疾病。我国70~80%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氏菌引起,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物中,超过90%是肉类产品。肉鸡供应链过程复杂,垂直污染与水平污染(交叉污染)可造成细菌污染率或污染水平的变化,相关风险值得关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可通过数学模型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细菌污染率和污染水平
细胞的增殖、扩张与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这一系列细胞学事件与细胞壁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果胶作为双子叶植物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其合成、修饰与降解代谢通过影响细胞壁的流动性和可延展性,参与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环节。因此,研究果胶代谢有助于明确细胞壁在植物生长发育历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和育性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上重要的病毒病害,它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侵染水稻引起的,其对我国乃至亚洲的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研究RSV编码的蛋白与寄主植物因子之间的互作从而明确其致病机理,对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植物细胞被坚固的细胞壁(cell wall,CW)所包裹,病毒难以在细胞间进行运动,为了完成系统侵染,植物病毒通常会编码一个甚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以甲氧基丙烯酸酯为活性基团,可通过与真菌线粒体复合体III中的细胞色素bc1的Qo位点相结合来阻断呼吸电子链传递达到杀菌效果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活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开发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多种植物病害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威胁也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RSV侵染寄主后造成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研究RSV与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模式,挖掘植物寄主潜在的抗病基因,能够为病害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培育抗病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支持,对病害的防治以及水稻生产具有重大意义。Ferredoxin 1(FD1)编码植物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中电子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医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是导致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抗性来源和相关机制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农用三唑类化合物的使用与烟曲霉抗药性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在确认医院周边环境土壤中抗性烟曲霉存在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种植条件下戊唑醇使用可能导致
双生病毒是一类在全世界广泛发生的植物单链环状DNA病毒。其中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种类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由其介体昆虫烟粉虱特异性传播。该病毒属病毒根据基因组的不同可分为单组份病毒和双组份病毒。双组份病毒包含两条单链环状DNA分子,DNA-A和DNA-B;单组份病毒仅包含一条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单组份病毒伴随有DNA-β,称为β卫星分子。植物介导的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烟粉虱互惠共生是造成植
内生真菌是至少生活史的一部分能侵染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中,宿主无明显病症的一类真菌。内生真菌在与植物互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意义的生物学功能。首先部分内生真菌的定殖会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从而抵抗病原真菌、病毒、细菌等的侵害。同时,它产生的一些毒素,可以防止宿主免受食草动物、昆虫的取食。当植物面临非生物胁迫,如旱涝、重金属或高低温等,内生真菌可以通过调控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帮助其渡过不良环境。另
随着测序技术以及宏病毒组(Virome)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发现。寄生蜂是昆虫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生物类群之一,其上也存在着很多病毒。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 Rondani,1875)是蝇类蛹期外寄生蜂,寄主范围广泛,包括果蝇、实蝇、家蝇等,是一种有巨大开发潜力的生物防治资源。本论文针对在蝇蛹金小蜂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小RNA病毒RoWV-1展开了系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