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根据Haddon模型的原理,结合本地区农村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发生情况,阐明人、车、环境在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事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三个阶段的互相作用,进而阐明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自行车伤害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基于“人”因素的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潮汕地区两英镇的6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中学生过去一年内的自行车伤害情况进行调查。在此调查基础上以发生自行车伤害的502名学生作为病例,按照1:3匹配原则,在骑乘自行车上下学的学生资料中选择与发生自行车伤害的病例在同学校、同年级、性别相同的非自行车伤害学生作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自行车伤害“人”因的危险因素。 2.中学生车况及路况调查:根据初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了尝试了解中学生上下学路况及车况情况与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之间的关系,选取发生率较高的某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10名发生过自行车伤害的中学生作为伤害组,根据同学校、同年级、同性别的原则选择10名未发生自行车伤害骑车学生作为对照组。自制中学生路况及车况性能调查表,经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填写中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况信息表及车辆性能调查表,对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人-车-路”系统自填式问卷调查:根据Haddon模型的原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作“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人-车-路调查问卷”。应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汕头市两英镇与潮州市浮洋镇各随机选择2所中学,在每所中学每个年级各随机选择一个班,对选中的班级所有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经过预调查后修改完善,由调查员在每个班级现场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按照统一的标准分发给同学自己填写,问卷现场收回。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中学生基本情况、自行车伤害发生地点、道路状况、气候状况、自行车伤害发生原因、自行车伤害发生环境等。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整理,及时发现和更正错误。随机抽样复查,对分析阶段发现的异常值进行复核,以减少信息偏倚。所有调查表统一编码,将本次调查的各项目内容进行整理、编码后,由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一般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自行车伤害的危险因素,χ2检验分析伤害发生率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 1.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基于“人”因的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基于“人”因的为因素有骑车者搭扶其他车辆、骑车者骑车带人、乘坐自行车时搭扶其他车辆、乘坐自行车时与骑车者打闹、父亲在外工作或经商。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5000元为保护因素。 2.中学生路况及车况调查:通过对10名伤害组中学生与10名对照组中学生路况及车况评估,结果对照组10名中学生路况均分(31.1)大于伤害组(24.6),车况均分对照组(37.6)大于伤害组(35.3)。 3.农村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人-车-路”系统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超速行驶(OR=7.031, P=0.004)、路面积水(OR=3.933,P=0.014)、措施不当(OR=3.596,P=0.040)、机械故障(OR=2.767,P=0.031)、路面坍塌(OR=3.786,P=0.002)、能见度低(OR=2.902, P=0.015)为自行车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定期检修自行车(OR=0.359,P=0.026)为自行车伤害的保护因素。 结论: 1.基于“人”因的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危险因素有骑车者搭扶其他车辆、骑车者骑车带人、乘坐自行车时搭扶其他车辆、乘坐自行车时与骑车者打闹、父亲在外工作或经商。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5000元为保护因素。 2.中学生自行车伤害“人-车-路”系统危险因素有超速行驶、路面积水、措施不当、机械故障、路面坍塌、能见度低,保护因素有定期检修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