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对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研究是制定城市规划及社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当前,城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一刀切”的低效配置现象,导致居民需求变化与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出现不均衡的问题。近年来,生活圈的理念凭借其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国内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的热点。随着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兴起,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对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研究是制定城市规划及社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当前,城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一刀切”的低效配置现象,导致居民需求变化与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出现不均衡的问题。近年来,生活圈的理念凭借其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国内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的热点。随着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兴起,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引入“生活圈”的概念,以步行可达为标准,对设施配套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供需背景和新标准、新要求的政策背景下,急需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情况进行校核,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优化策略,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供需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此,本文以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需关系研究为主线,以步行可达为依据,以密度分析为方法,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密度进行测算和叠加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首先,本文厘清国内外生活圈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深入剖析生活圈的内涵,并基于生活圈的内在逻辑原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并界定了“公共服务圈”的概念,将公共交通、公共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三者作为公共服务圈的研究对象,将步行可达作为公共服务圈的空间范围;然后,创新性地提出“公共服务密度”的概念,运用基于栅格的居住用地密度分析方法,量化描述不同尺度的城市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与城市居民的需求特征,通过“供给密度”与“需求密度”两项指标的叠加分析,得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度”,以此构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并通过抽象的城市单元模型,对该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步骤进行解释说明;随后进行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以15分钟步行可达为依据,选取公共交通、公共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借助Arc GIS平台与时空大数据,建立GIS分析模型和供需数据库,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现状和分布特征,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具体的社区案例,从“供给——需求——交通”三者平衡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优化配置策略。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生活圈“供——需——行”平衡原理,提出以供需关系为导向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评价方法,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科学地衡量城市范围及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内的居住用地所获得的设施供给与所需求的设施量是否匹配。(2)为了精准的衡量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本研究提出了“公共服务圈供需密度”的概念,并提出基于栅格的居住用地密度分析方法,将设施规模和服务范围相结合对供给水平作出评价,将人口空间分布和需求规模相结合对需求水平进行预测。(3)提出了基于网格尺度的人口空间化方法,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将低精度人口数据转化为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实现了较大尺度下的精细化的人口分配。(4)基于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反思方法的不足并提出方法修正建议。(5)基于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提出以“供给——需求——交通”均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策略。该论文有图78幅,表23个,参考文献131篇。
其他文献
当前,各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以太阳能或电力为驱动力来分解水和进行CO2还原,不仅可以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还可以提供理想的氢能和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可再生燃料,实现太阳能、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换或存储,缓解当前压力。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铂等贵金属价格昂贵且稀有,不适合广泛使用。而过渡金属配合物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好、稳定性高,是能源领域中十分具有前景的分子催化剂。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如下:
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众思想兼容并包性提高的基础上,二次元文化作为亚文化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所接纳,并逐渐走向主流化。随着二次元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二次元产业在2020年由爆发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在二次元用户巨大的消费潜力推动下,二次元消费市场正逐年扩张。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充满虚构、幻想内容的文化,二次元爱好者也因此滋生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复杂的心理促使二次元爱好者们产生“破壁”的心理诉求,即想要打
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风挡玻璃发生爆裂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仿真研究风挡玻璃的准静态破坏特性对于保护司乘人员安全十分重要。但是,在至今为止的玻璃准静态仿真研究中,尚未涉及玻璃破坏过程。本文基于固有内聚力模型,提出适用于玻璃准静态破坏分析的隐式-显式组合仿真方法,以高效且准确地描述玻璃准静态破坏响应过程。首先,本文在介绍经典断裂力学理论以及内聚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等相关概念的提出,历史文化名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各地纷纷借助古镇资源加快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在整发展过程中,新区风貌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伴随建筑的落成而产生。在当前小城镇建筑设计水平普遍较低,“千镇一面”的基本现状下,如何塑造历史文化名镇新区良好风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由此展开了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良好风貌是什么”、“怎样开展风貌控制研究”和“怎样控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交通在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出行的同时也引起发了难以忽视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随着通信、控制等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智能网联条件下的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mated Vehicle,CAV)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高速公路车速较快、交通流量较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后续事故甚至连续追尾,加剧损失;高速公路的结构简单,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由于在强度、韧性和耐久性方面的优点,在大跨度桥梁工程、海洋工程和超高层结构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简称ECC)具有与普通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简称NSC)相近的强度,但具有较好的受拉
垂直顶升法,是指在已建隧道内部,通过液压千斤顶等设备,将竖井朝上闷顶并穿出土层,形成竖向管道的一种工法。该技术在国内水工盾构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电力、综合管廊、地铁风井等非水下盾构隧道工程中常需要建立竖井,以满足通风、排烟等功能。传统的自上而下开挖基坑施作竖井的工法,存在工期长、成本高,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将垂直顶升法推广到非水下盾构隧道的竖井施工中。而确定顶升过程隧道受力和变形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与环境问题日益险峻。大气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由于道路交通排放日益增加,道路污染日渐严重,因此如何减少路旁行人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中的风险问题急需解决。道路旁绿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净化效果不同,所以合理地选择与配置植物是有效降低污染物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从探究植物与空气中PM2.5浓
国家正开展对《噪声法》的修订,且由于疫情居家学习、办公,人们对住宅生活区中的低频噪声感受愈发明显。但中低频噪声相对高频噪声治理难度较大。传统的吸声材料——多孔材料和微穿孔板均受限于自身性质,无法兼顾低频和宽带高吸声。而相对易设计、可调控性强、可吸收500Hz以下低频噪声的薄膜型声学超材料走入了学者的视野,成为了最近的研究热点,然而薄膜超材料研究目前仍存在吸声频带较窄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薄膜型结
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能高效成型大尺寸金属零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的其他增材制造技术一般采用单向平面分层,并通过添加支撑结构的方式保证悬垂结构的成型,而支撑结构并不适用于定向能量沉积工艺,因此限制了成型复杂结构的能力。得益于五轴加工中心的高自由度,可以在沉积过程中不断改变材料堆叠方向,实现零件的无支撑制造,但这也给路径规划方法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体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