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谷系大米与稻谷的通称,历来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品种。据考证,我国对水稻的种植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食物结构以谷物为主食,因而米谷的生产和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乃至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民以食为天”,米谷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米谷问题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于米谷市场的研究。研究米谷市场,有助于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剖析和理解,有利于研究和认识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史,有助于研究和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中国历史上米谷市场贸易相当发达。明清时期,米谷是最为大宗的商品之一,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清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米谷市场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多元化、市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就长江流域来说,下游与中上游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米谷市场贸易政策,便利的水运交通等,进一步促进了米谷贸易的繁荣和米谷市场的形成。
清代前期米谷市场的发展,尤以湖南为最快。湖南凭借地理环境、人口增长等有利因素大力发展米谷市场,使周围省份大多依赖湖南米谷接济。湖南米谷贸易网络的形成,加强了长江流域各省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形成流域内各地之间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相互支持的局面,使长江流域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态势。但是,湖南经济也受到了这种单一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发展。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清代前期湖南米谷市场。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清代前期湖南地区米谷生产的发展和米谷市场的形成。论述了当时湖南米谷生产的有利条件,揭示出湖南地区米谷生产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另外选取长沙和湘潭两个代表性的米市,描述了湖南米谷市场网络的繁荣景象及形成过程。第二章为本文重点,论述了湖南米谷市场的特征。其一,从米谷输出的对象、贸易规模、贸易线路来表现湖南米谷市场规模大,涉及地区广的特点;其二,从米行的发展、私商贩运的频繁、交易方式和运销渠道的多样化表现出湖南米谷贸易形式多样、运销通畅的特征;其三,本部分主要对湘米价格波动大,长期上涨明显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米价的长期上涨促进了湖南米谷贸易的繁荣和市场的发达;其次,米价的大幅波动和上涨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再次,米价长期上涨也会影响政治的稳定,这使政府颇为忧虑,从而对于米价进行了灵活的宏观调控。第三章,米谷生产对湖南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水稻生产和米谷输出为主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加快了商业和市镇的发展,促进了湖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湖南经济造成了长远的消极影响,造成经济结构的单一、人地矛盾的尖锐、农业人口的素质较低以及米谷周期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两种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湖南社会的发展。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清代前期的米谷市场做出总结:从全国意义来说,清代前期湖南米谷市场的发展为缺粮地区免除了后顾之忧,为全国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湖南自身来看,尽管米谷贸易促进了特定时期内特定区域的繁荣,但是米谷贸易有明显的局限性,受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极大,所以仅靠米谷贸易无法支撑湖南经济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有客观的评价和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