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研究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及其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 45例90只眼睛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及正视眼组15例30只眼睛(对照组)、中度近视组15例30只眼睛、高度近视组15例30只眼睛。采集黄斑区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通过自动分层获得视网膜表层(superficial)和深层(deep)血管图。使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密度计算,选取以黄斑中心凹(fovea)为中心直径1mm圆和3mm旁中心(parafovea)圆环内密度进行分析。 结果: 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表层密度与中度及高度近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3,P<0.05),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组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2)。对照组黄斑中心凹深层密度与高度近视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1),对照组与中度近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7)。三组黄斑旁中心(parafovea)表层微血管密度对照组与中度及高度近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4,P<0.05),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组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2)。三组黄斑旁中心(parafovea)深层微血管密度对照组与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83,P=0.38),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51)。Fovea处表层血管密度与深层血管密度均与眼轴有显著正相关性(r=0.51, P<0.05;r=0.52, P<0.05)。parafovea处表层血管密度与眼轴呈显著负相关(r=-0.34, P=0.01),该处深层血管密度与眼轴无明显相关性(r=-0.03, P=0.79)。Fovea处表层血管密度与深层血管密度均与fovea处视网膜内五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 P<0.05; r=0.82, P<0.05)。Parafovea处表层血管密度与深层血管密度均与parafovea内五层视网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16, P=0.12;r=0.07, P=0.49) 结论: 随着眼轴的增加和视网膜厚度的增加,fovea处视网膜血管密度会随之增加,而在parafovea区域,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会随着眼轴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却与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临床上在应用血流成像技术时应考虑近视眼本身对黄斑区微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