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又叫批评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通过对语篇的分析来研究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更好地认识语言和语言运用者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以及语言运用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本文从批评视角出发,对《纽约时报》针对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的五篇新闻报道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以其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政府及疆独分子持何种态度,以及这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权势关系,进而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以费尔克劳夫三维分析模式来进行语料分析,这一模式包括描述,阐释和说明。在描述阶段,主要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从词汇的分类,及物性和情态对语篇进行分析。在阐释阶段,作者从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两方面阐释语篇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在最后一个阶段,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联系相关社会历史语境来揭示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纽约时报》在对昆明暴力袭击事件的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负面词汇来描写中国政府的态度及应对措施,而对引起暴乱的犯罪分子却持一种包容与同情态度,通过巧妙的语言手段体现了其支持疆独分子的态度以及其背后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从而达到操控读者思想的目的。基于此,作者希望通过对新闻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来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阐释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语言运用,语言又如何被传播媒体的权力阶层来传播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认识到新闻语篇中不平等的权势关系,提高他们的批判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