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具有固着生长的特性,植物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其中包括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胁迫环境。胁迫因素包括以下两大类:其一为生物胁迫,包含病原体感染和食草动物摄食等;其二为非生物胁迫,包含干旱、高温、寒冷、营养缺乏、盐碱及土壤中铝、砷、镉等重金属污染等。干旱胁迫是一种普遍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了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气孔改变水分蒸发速率从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具有固着生长的特性,植物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其中包括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胁迫环境。胁迫因素包括以下两大类:其一为生物胁迫,包含病原体感染和食草动物摄食等;其二为非生物胁迫,包含干旱、高温、寒冷、营养缺乏、盐碱及土壤中铝、砷、镉等重金属污染等。干旱胁迫是一种普遍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了植物的生长。植物通过气孔改变水分蒸发速率从而调节耐旱性。气孔的开放和关闭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调控,包括水势、CO2浓度、光强、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等。ROS作为“第二信使”,在调控气孔的开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即BRCA1)在动物中作为抑癌因子被普遍研究,而植物中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目前,植物BRCA1是否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尚不清楚。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AtBRCA1缺失性突变体呈现出抗旱的表型,并且在普通条件下,atbrca1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积累了更多的ROS。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AtBRCA1在干旱胁迫应答过程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Col-0)相比,atbrca1突变体在H2O2和ABA处理下的气孔闭合呈高敏表型,而AtBRCA1回补系与Col-0相比则无显著差距。(2)通过对Col-0、atbrca1突变体以及AtBRCA1回补系植株处理ABA,观察在atbrca1-1和atbrca1-2植株保卫细胞中ABA诱导的ROS产生高于Col-0及回补系。(3)通过对atbrca1-1和RRTF1OX(RRTF1过表达植株)植株中上调的RO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其中31%能够重叠,说明AtBRCA1与RRTF1能够共同调控部分的ROS响应基因。(4)通过对Col-0、rrtf1突变体以及RRTF1OX进行短期失水处理和长期干旱胁迫处理,发现rrtf1突变体比野生型呈现出失水率快以及生存率低的表型,RRTF1OX呈现出比野生型失水率慢以及生存率高的表型。(5)通过对Col-0、rrtf1突变体以及RRTF1OX的ABA处理,观察到rrtf1突变体气孔中ABA诱导的ROS的积累降低,而RRTF1OX气孔中ABA诱导的ROS积累升高。(6)通过对Col-0、atbrca1-1、rrtf1及atbrca1-4 rrtf1双突变体处理干旱胁迫及对其叶片处理ABA,发现atbrca1-4 rrtf1展现出和rrtf1相似的干旱后存活率和相似的气孔中ROS的积累,说明RRTF1位于AtBRCA1的遗传学下游。(7)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 FC)及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AtBRCA1和RRTF1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够互作,并且AtBRCA1通过其C端的PHD结构域与RRTF1直接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AtBRCA1通过和RRTF1共同调控ROS响应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内ROS积累,从而调控气孔的闭合,响应干旱胁迫。阐明了干旱胁迫条件下,AtBRCA1参与调控细胞内ROS稳态的分子机制。
其他文献
飞行肌降解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具备飞行能力”的昆虫种类中广泛存在。飞行肌降解是昆虫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可有效保存利用体内有限的物质与能量,长期以来,这种发育现象始终是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问题,探究飞行肌降解的分子机理是诠释昆虫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目前,关于该现象在稻水象甲、麦长管蚜等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中已有少量研究,但在直翅目中尚无定论,尤其是蟋蟀科昆虫中相关分子机理研究较少。家
温度感知对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温度受体基因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在对不同栖息环境和核心体温的适应过程中,其温度受体基因可能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进化。本研究以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群中温度受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首先通过皮肤转录组测序获得四种鸟类(灰喜鹊、大山雀、非洲鸵鸟和鸸鹋)温度受体基因的编码区序列,然后结合已发表的256种物种序列,使用PAML软件中的支模型和支位点模型对不同
年龄因素常被用于解释鸟类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繁殖差异,然而,小型鸟类寿命短且易受扩散等因素影响,标记跟踪困难,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研究较少。研究组前期利用环志对白眉姬鹟成鸟和雏鸟进行了多年持续标记跟踪,发现其具有栖息地忠实性,且同一标记个体多次被重捕。2019-2020年3-7月,以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白眉姬鹟为研究对象,结合组内前期数据,以重捕次数作为其相对年龄,将其划分为1龄、2龄和2龄以上三个年龄组,
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隶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 L.),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亚等地区的草甸、草原、沙漠砾石地。天山鸢尾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冰川运动影响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得以幸存,是研究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模式的好材料。进一步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对青藏高原现今植物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历史的影响,为青藏高原的
翅型分化是昆虫对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机制,在昆虫中普遍存在,主要包括“天生型翅二型”和“落翅型翅二型”两种。目前有关翅型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天生型翅二型”昆虫,而关于由落翅造成“翅二型”现象的昆虫研究相对较少,不同环境条件对昆虫落翅规律的影响尚不清楚。昆虫的翅型分化是其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存应对策略,探究影响昆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对理解昆虫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落翅型翅二型”家蟋
领域是维持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资源,导致种内和种间领域竞争频繁发生。领域信号能够减小身体冲突,降低领域防御的成本,其中声信号是最为常见的领域信号。在动物界,通过社会叫声识别入侵者和邻居十分普遍。在青蛙、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接收者能够根据听到的叫声判断领域内邻居、领域外邻居和陌生个体,并随之调整行为反应。然而,关于领域叫声的种间识别与响应研究主要集中于青蛙、鱼类、鸟类和灵长类动物。蝙蝠作为高度群
木聚糖酶在木聚糖类化合物的转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但目前发现的木聚糖酶以中性酶居多,很难适应造纸、饲料等行业高pH的反应条件。利用蛋白质工程手段对木聚糖酶进行改造和修饰被认为是获得碱性酶源的有效方式,而其前提是要了解碱性木聚糖酶的耐碱机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研究的来源于嗜碱细菌Cellulomonas bogoriensis的碱性木聚糖酶Xyn466为研究对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其在极低的水平就能导致生物体的性别比例失调、生殖能力下降和引起癌症等一些不利影响,因此环境中类固醇激素污染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利用微生物降解类固醇激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类固醇激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别、降解条件的优化、降解动力学等的研究,但传统的类固醇转化细菌生长速度较缓慢、培养环境要求高,不利于工业大规模培养,因而限制了其环境修复的应用
大脑皮层的发育经历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极化,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正常迁移和准确定位,新生神经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和定位,对大脑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在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紊乱,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一系列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因此,研究大脑发育的生理过程和相关机制,对于我们在临床上解决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是一类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