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传统文化中道德至善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道德教育片面奉行道德理想主义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这种道德教育旨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促使其人性得到升华,但是却过于理想化,相对忽视了青少年的底线道德教育,造成德育与青少年的生活想脱离,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中出现了种种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道德失范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青少年的底线道德教育。信仰体现了人类的终极价值取向,对人们而言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与信仰不同,底线道德是道德的最基础部分,是法律和道德的分界线,是为人之根本的道德。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普适性、制约性、互惠性和基础性与发展性。与底线道德相联系的教育是底线道德教育。当代青少年的底线道德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青少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和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问题。造成他们底线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校家庭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社会失范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影响,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底线道德是有效的和可能的,针对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进行底线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底线道德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是中学德育的现实需要,它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还可以维护道德本身的完整性。本文对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标准提出了底线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为和谐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学会关怀自己,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及大自然。由于底线道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实践性较强,所以底线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注意养成教育。同时要建立一系列底线道德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并且要善用赏罚。道德是有层次性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底线道德教育,还要理清崇高道德和底线道德的关系,进行分层德育,立足底线道德,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完善其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