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外胆管癌(Extraheptic cholangiocarcinoma,ECHC)是一种生长缓慢、转移较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ECHC恶性程度较高,临床上由于不易早期确诊,手术切除率低,因此患者的预后较差。而目前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表明,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变化的结果,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缺失被认为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迄今,在所发现的肿瘤相关基因中p53作为“细胞卫士”而倍受关注。目前对它的研究已非常广泛而深入,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阶段均起着重要作用。 p73基因,是最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家族的新成员,现已明确其定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短臂上,p73蛋白在过度表达时能以p53相似的方式诱导凋亡,其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却很少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讨p73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明确其与p53突变的相关性以及在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肝外胆管癌的病因及预后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本实验对41例肝外胆管癌标本、10例胆总管囊肿标本和10例正常胆总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研究肝外胆管癌、胆总管囊肿、正常胆总管中p73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分析其表达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与肝外胆管癌大小、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与p53 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凋亡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资料初步探讨其在肝外胆管癌预后方面的意义。 结果 肝外胆管癌中p73的表达阳性率为41%* 几1卜 显著高于胆总管囊肿和正常胆总管组织(Prt 0.05),与肝外胆管癌的大小和病理分级等无显著相关(P>0.05\ p73和 p53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和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p73 和P53 的表达在肝外胆管癌中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 总之,本研究检测了肝外胆管癌中 p73和 p53的表达状况,证实了二者在肝外胆管癌中的异常表达,初步明确了肝外胆管癌发生及预后与 P73和 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与肝外胆管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