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中基于数据包属性的路由选择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日常物理对象或事物的网络,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获取和传输是物联网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前提。在物联网中由于网络本身以及数据的特点,针对物联网的路由协议研究尤为重要。传统的路由协议进行路径选择时一般只考虑路由度量,鲜有考虑过数据包属性(例如:大小、编码等)。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路由度量和数据包属性相结合的物联网路由选择策略,并设计与实现了该路由协议。迄今为止,网络中路由选择方法仅从链路角度考虑了路由度量,并且只会选择网络中的最佳链路传输数据。因此,这种路由选择方法可能导致网络状态的短期不稳定,从而影响网络性能,此外,已有算法中对于网络中较弱的链路(例如:误码率较高的链路)的利用率非常低。其实,此类弱链路可用于承载较小的数据包或QoS要求不高的数据包。随着物联网中网络流量不断增加和异构性等问题的出现,网络带宽利用率的最大化以及网络负载的平衡是非常需要的。为此,本论文中制定了路由度量(误码率)和数据包属性(大小)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链路中对应不同属性的数据包所匹配的数据包错误率(Packet Error Rate,PER),再根据此结果选择适当的链路发送数据包。上述方法选择的链路不一定是网络中的最佳链路,但是能够满足数据包传输的QoS要求。为了证明路由选择策略的有效性,本论文在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上验证该算法,并称之为AODV-PER。通过仿真发现AODV-PER减少了延迟和丢包率,提高了弱链路的利用率,避免了严重拥塞的节点的出现,并延长了网络寿命。
其他文献
人权克减是国家于社会危机下,在维护自身存续与保障人权中寻求的一条中间道路。传统理论对于人权克减的研究多局限于以战争、武装冲突、国内动乱等为背景,但是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体现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往往也具有采取人权克减措施度过危机的现实需要。故而本文主要结合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以及当前新冠疫情下的人权克减实践,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权克减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理论方面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全国潜伏着许多污染风险,渐进、突发、大规模的污染事故频发。随着社会法治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人们对环境权利保护的认识正在提高,法律制度也在根据我国国情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环境诉讼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加强和改善现行的环境法律体系我们目前所迫切需要的。除此以外,参与审判的诉讼当事人是审判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不同于其他诉讼主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速裁程序以提升诉讼效率为目标,具有兼顾公正与效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之功能。自设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缩短了办案周期,提升了办案效率,同时也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适用率方面,该程序在试点阶段适用率尚可,但在正式确立后却有明显的回落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办案人员不愿用、不善用速裁程序,以及对于适用条件的规定不够合理。在庭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庭审形式化现象
非诉行政执行是指经法院审查直接进入到执行程序,且作为该执行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并没有经过诉讼程序的执行制度。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在执行环节仍存在一些争议,目前法律规定,多数行政机关需要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进行强制执行,经人民法院审查后的执行主体归属问题,实践中做法不一。2012年在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土地违法执行领域规定了裁执分离制度,首次拉开了非诉行政执行裁执分离的帷幕。之后有部分地方在其他领域开始尝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尚处在建立之后的完善阶段,其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都不容乐观。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在2010年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首次面世,并通过立法进行了规则细化,但未有实质性进步,排除规则仍停留在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追求上更加倾向于追求实体正义,立法方面仍存在非法实物证据的界定不明、实物证据范围狭窄、与瑕疵证据易混淆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取证禁止性规范的缺失、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明责
卫星组网是海洋环境安全监测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卫星能力的多样性,同一个监测任务下会产生多种卫星分配调度方案。对卫星调度方案实施合理的评估与决策,从而辅助决策者遴选出一个较优方案已成为卫星组网研究的关键问题。目前对于卫星组网系统评估决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卫星组网调度方案作为评估决策的对象,针对卫星组网调度方案评估决策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根据卫星组网常态化监测任务和应急
本文论述的在线庭审,是指庭审各方主体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沟通进而完成质证、辩论等庭审环节的一种新型庭审机制。2021年最高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草案,标志着在线庭审规则已经具备从互联网法院推行到普通法院的条件。但互联网法院的在线庭审规则建立在“涉网案件”的逻辑前提下,是基于在线庭审与电子商务纠纷属性相匹配这一规律下的产物。所以互联网法院的在线庭审规则具有
当前,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已成为国际投资条约中很常见的一项外资待遇条款,但各国在国际投资条约中往往对该条款进行语义抽象的设计,这使得该条款的内涵与适用范围远未达成统一,进而不同的国际仲裁庭对该条款的解释也具有差异性。以上种种现象使得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成为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最具争议的条款之一。本文除绪论和结论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的概念;其次对国际投资条约
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是民事审前程序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的重要手段。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立案数量不断上升,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严峻。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正式确立了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通过证据交换、明确争议焦点、庭前调解等方式,帮助法官实现积极的案件管理,保证案件集中审理和促进和解,同时也为民事纠纷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
目前,人们习惯用手机相机记录生活,而且图片是记录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图片在手机相册内大量存在,开发一款辅助用户拍照的相机和能够高效管理手机相册内大量图片的系统有着积极意义。手机应用商店内相机类应用的主要功能都是美颜和滤镜角度,优化用户拍摄的照片,很少有涉及到提示用户如何拍照的功能。部分图片管理类应用只是基于图片的时间和地点分类,也有基于图片内容进行分类的应用,但是该类应用大多数都会要求用户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