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语言人类学和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领域里,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在其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提出了文化语言学这一理论。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人类学相结合,从认知语言学中借用了“意象”的理论作为该研究的核心。这一崭新的理论将意象、语言和文化作为综合对象来进行研究,其核心观点为:形式多样的意象可以作为解释语言对话双方的交流方式,语言是建立在意象排列的语言符号,而意象实际上又与文化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 《红楼梦》的主要的故事情节均发生在家庭庭院之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小说。(张世君:1994)《红楼梦》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庭院意象,这些意象描绘不仅带给读者美的感受,还折射出人物的的性格特征,而且与小说的主题、情节发展和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红楼梦》意象的探讨多集中于花卉、颜色及诗歌等,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角度对庭院意象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研究这些庭院意象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以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和定性的案例分析方法为基础,挑选出《红楼梦》中极具代表性的庭院意象,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指导对比分析了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个代表性英译本的翻译手法并探讨了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影响意象翻译的主要因素,希望在庭院意象翻译领域作一有意义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