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中较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中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及手术治疗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rTMS治疗前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功能区内ReHo值的改变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高频rTMS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疗效。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原发性PD患者17例,其中强直-少动型11例。在rTMS治疗前后完成fMRI扫描,UPDRS评分和MMSE评分。然后在Matlab2016a平台上用DPARSF进行ReHo值的预处理,用SPSS 22处理相关数据结果。 结果: ①rTMS治疗前后患者的UPDRS Ⅱ/Ⅲ以及运动相关总分下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强直-少动型PD亚组中结果一致,而MMSE评分未见明显变化; ②相比治疗前,PD患者在rTMS治疗后左侧扣带回旁旁区、右侧颞上回后区、右侧距状裂皮质以及左侧小脑的ReHo值增高;而右侧扣带回旁、右侧扣带回前区及后区和左侧扣带回后区皮层的ReHo值降低。 结论: 本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经过高频的rTMS治疗后运动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强直-少动型亚型的症状也有明显改善。相比治疗前,患者脑区内ReHo的差异可能提示高频的rTMS治疗方案可能激活了PD的视空间功能和左侧扣带回旁区,在运动传导通路中产生了可能产生了兴奋作用,而在DMN中可能产生相关的抑制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视觉传导通路,皮质-小脑回路以及皮层下纹状体-小脑回路等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