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估EMR和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资料。对比研究两组间病灶的大小、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残留、复发等相关问题。研究结果:2013年01月至2015年01月168名患者纳入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研究。病灶大小:EMR治疗组病灶直径6-37mm,平均直径14.2±9.8mm;ESD治疗组病灶直径16-86mm,平均32.5±25.3mm,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0.039);病变直径大于20mm,共110例,EMR组有36处病灶,ESD组有74例;病变直径小于20mm,共58例,EMR组有30处病灶,ESD组有28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045)。操作时间:ESD组操作时间约33-186min左右,中位时间为69.Omin;EMR组操作时间为10-124min,中位值为25min。ESD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EMR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大于20mm,EMR组操作时间为12-124min,中位时间为33min;ESD组操作时间为40-186min,中位时间为94min,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小于20mm,EMR组操作时间为10-70min,中位时间为20.5min;ESD组操作时间为45-74min,中位时间为40.5min,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率:全部病例整块切除率约为77.3%(130/168)。ESI)组整块切除率约为98.0%(100/102),病灶直径16-86mm,平均32.5±25.3mm,分块切除率约为2%(1.96/102),病灶分别为70mm和86mm,(分2块切除),整块切除与病灶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EMR组整块切除率约为45.4%(30/66),整块切除病灶赢径6-25mm,平均直径16.2±8.8mmm;分块切除率约为63.6%(42/66),分块切除病灶直径约为(18-37)mm,平均直径约为(25.2±6.8)mm,其中分2块切除的占33.3(22/66),分3块切除的占11.1% (7/66),分块切除与病灶直径相关(P<0.05);两组的整块切除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于20mm的病灶,ESD及EMR组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7.2%(72/74)、13.8%(5/36)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于20mm 的病灶,ESD及EMR组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100%(28/28)、83.3%(25/3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45);EMR组对病变大于20mm的病灶和小于20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13.8%(5/36)和83.3% (25/3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0)。ESD组对病变大于20mm的病灶和小于20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7.2%(72/74)和100%(28/2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完全切除率为89.2%(150/168),EMR组为80.3%(53/66),ESD组为98.5%(101/10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灶小于20mmm的病灶中,EMR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3.3%(28/30),ESD组为100%(28/28),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与EMR组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对于病灶大于20mmm的病灶中,EMR的完整切除率为69.4%(25/36),98.6%(73/74),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1)出血:EMR组术中出血4.5%(3/66),术后迟发型出血1.5%(1/66),无严重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ESD组术中出血为10.7%(11/102),术后迟发性出血为2.9% (3/102),术中出血量均少,术后迟发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无效,转外科行肠道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术中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穿孔:EMR组术中穿孔为3.0% (2/66),术后迟发型穿孔1.5%(1/66),无严重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ESD组术中穿孔为6.8%(7/102),术后迟发性穿孔为1.9%(2/102),术中穿孔口径均小,可予钛夹夹闭,经积极抗感染及补液治疗均可,无需外科手术,术后迟发性穿孔1例经内科保守无效,转外科在腹腔镜下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术中穿孔及术后迟发性穿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留:168例总的残留率为2.9%(5/168),EMR治疗组为6.0%(4/66),ESD治疗组为0.09%(1/10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168例总的复发率为4.2% (7/168),EMR治疗组为7.5%(5/66),ESD治疗组为1.9%(2/10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整体而言,EMR和ESD治疗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经济、有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2、结直肠EMR和ESD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由于结直肠壁薄弱,皱襞多,走向变异大,特别是乙状结肠、直乙交界和横结肠等需注意,出血和穿孔几率大。3、EMR和ESD并发症主要和病灶大小、位置、病理类型、操作时间及抬起征等有关。4、整体而言,EMR治疗效果不及ESD,但ESD操作过程复杂,需要内镜医师技术娴熟,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ESD耗时明显较EMR时间长,对于一般情况差的病人,明显限制ESD治疗;对于病灶小于2Omm, EMR和ESD治疗效果基本相当,同时具有用时短,操作相对简单,患者痛苦小等优点;而对于病灶大于20mmm的病灶,ERM的完全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则明显不及ESD,需要分次切除病灶,标本的完整性不能保证,病灶残留及复发明显上升,尽可能选择ESD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