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其概念最早是由欧洲病理学医师于1885年提出的,目前认为它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6位,全球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0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也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但民众及多数医务工作者对本病认识及重视度相对不足,病人就诊时大多已进展至中、后期。以我科对老年骨质疏松专科门诊病人初步统计,重度重度骨质疏松所占比例(骨密度-3SD以下)约占三分之一强,伴有身高变矮等椎体压缩骨折者约占20%。疾患越重,治疗越棘手。本病中、后期,尤其是伴有椎体压缩骨折者,其腰背疼痛症状较突出,往往呈持续性。一方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另一方面骨折的危险则造成极大的社会及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本科室近两年来收治重度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各25例。四个月后,分别从骨密度、骨钙素、中医症状积分三个方面评定各自疗效。同时选取门诊轻型骨质疏松病例50例,仍以中医症状积分评分,通过比较轻型和重型患者中医辨证特点,探讨本病中医病机发展规律。结果:①选取门诊轻型患者50例与本组(治疗组及对照组)重症病例50例比较,轻型其辨证以肾阴虚为主,重度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者(重型)多为肾阳虚型,其中血瘀证明显者有22例,占重型总数的88%。②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③四个月观察期满,两组的骨密度均无明显变化,提示相对较短疗程,骨密度可能并非敏感的观察指标。④两组病人其骨钙素均有变化,其中中药治疗组变化显著,统计学有显著差异。⑤两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改善症状较突出,而西药对照组不明显。⑥中药治疗组均未出现高钙血症,西药组有三例出现血钙超高,提示中药治疗较安全。⑦血瘀症与病情之轻重存在一定关系。轻型病例中血瘀病例较少,重型中血瘀比例较大,约占68%。结论:骨质疏松的发展有一定的中医辩证规律,即从肾阴虚进展到肾阳虚证再到阳虚血瘀证,其中重度骨质疏松伴椎骨骨折者多属肾阳虚伴血瘀型。补肾温阳活血治疗对晚期重症病例效果理想。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其中包括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中药研究和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最新认识及近年来研究热点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补肾温阳活血法对重度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病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