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匈牙利于1992年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在社区医疗体系中,“家庭医生”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并在家庭医生制度实施过程当中,严格遵守社区首诊及合理的转诊制度。在我国,自从2011年实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得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家医疗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得以明确,但是由于大多优势资源过多集中在少数大中型医院,基层医疗服务缺乏其存在的功能性,使得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医疗效率较低等问题。对匈牙利的家庭医生制度进行整理和研究,对中国刚刚建立的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匈牙利家庭医生制度中总结经验,避免弯路,并同时结合我国医改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对中国家庭医生制度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同时也对家庭医生制度相匹配的医疗支付方式进行探索,从居民切实利益出发,减轻医疗负担,不断完善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激励理论出发,首先集中对匈牙利家庭医生进行介绍:第一,发展历程:家庭医生制度及数量变化历程;第二,实施原则:“突出社区居民的利益”、“建立‘生物-心理’的医疗模式”、“严格按照‘谁签约谁负责’的首诊制原则”及“确定‘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原则”;第三,服务框架及实施流程;第四,发展方向:家庭医生群的建立;第五,支付机制:按人头付费的医疗支付方式;第六,激励机制:薪金及培训。其次,对匈牙利家庭医生制度所获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医疗非正式支付问题进行探究,并从社会文化、法律道德及经济效率因素分析医疗非正式支付存在的原因。再者,对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现状及存在的诸如家庭医生的培养与专科医生具有差异性、转诊机制不完善、社区居民意识不强、家庭医生供需不平衡及缺乏专业化培养等问题。最后提出匈牙利对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发展的启示,比如,建立畅通的转诊机制、强化社区居民意识、平衡家庭医生供需、健全家庭医生人才培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避免医疗非正式支付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分析匈牙利的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其发展和改革的过程、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对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现有的家庭医生制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