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群落与城市空间特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调查取证和定向分析的方法,文章以南京城市中的主要艺术群落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南京艺术群落的研究,进而分析艺术群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关系和特征研究,深刻理解城市扩张和产业化进程中艺术与城市在空间层面的多元互动关系。通过对艺术群落概念的界定,文章限制了艺术群落即为某一空间或环境内聚集了一部分从事不同门类艺术活动的,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传播再到艺术消费各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艺术生态结构,从产业化角度研究城市艺术聚集现象。而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遗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在这种城市空间内,艺术群落一方面承接着老城市区域职能的转化,另一方面也为南京现代艺术及艺术产业发展提供生存空间。   从城市空间的变化来看,南京的艺术群落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历着“聚集”——“迁移”——“聚集”的过程,并最终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逐渐趋于稳定态势。从空间职能来看,南京的艺术群落从最初的艺术家生活社区到成为城市的文化空间、产业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软实力重要职责。从空间特征来看,南京艺术群落呈现有层次、有重心的布局,通过群落内部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实现产业互动,已经逐渐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成为城市景观和城市经济的一部分。在艺术群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中,艺术群落通过与市民的精神文化互动、加入城市产业发展链条,逐渐成为代表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   但是,南京艺术群落在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艺术家自我放逐和群落产业结构不平衡发展的双重压力,制约了艺术群落的完善和城市空间的优化再造,造成了南京艺术及产业化的畸形发展和一定的城市空间资源废置。只有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分配,发展成熟的产业化管理,提供完善的艺术家生存空间,才能为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艺术产业提供更优良的结构体系,为城市提供更有内涵的发展;才能让艺术群落在艺术发展和城市发展中发挥更有效的职能。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也是中国步入现代化过程中永远无法绕开而必须着手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三农问题”也成为目前众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现代景观设计的问题,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而是对人们生活、情感的无所体现,缺乏参与性,更加谈不上体验性。景观设计中对空间、场所的忽略导致景观中体验性的缺失。体验性景观设计是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当代摄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得益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主要依托于革命遗址而建立,作为纪念性建筑,主要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此类博物馆在我国数量较多,肩负着弘扬民族历史文化和宣传爱
艺术来源于大众,本应为大众服务,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艺术脱离了大众生活成为高高在上的摆设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开始有条件,有精力追求艺术享受,艺术需要
艺术歌曲自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借鉴、吸收融合、创新运用等多个阶段后,终于完成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