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事实,环渤海经济圈也不例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确保国民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如何进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早日使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既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点。本文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量化方法,从而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文献进行了解读、比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围绕区域经济差距、市场整合程度、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三个方面,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测度方法等进行了深入而又具体的探讨,并构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继而,结合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运用本文提出的指标测度方法,测度了环渤海经济圈1980-2009年期间各年度的区域经济差距、市场整合程度、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并以时间序列为轴线进行了比对;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进行了最终的评价,证实了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相对差距、商品市场整合程度和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评价结果显示,尽管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衡量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或程度,但从其自身发展历程来看,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或程度较之以前具有明显的改观。最后,结合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文章提出了完善和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能够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开始关注并鼓励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甚至将教育服务贸易作为支柱产业。中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后的30
学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人口的迁移日益频繁,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向市民转化成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首先,本文从权利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