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近几年来,稻曲病已成为全世界稻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品种更新加快、调运频繁和施肥水平提高,稻曲病逐渐加重。所以本试验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同时分析品种的抗性差异,以便为田间水稻稻曲病防治提供建议。本试验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黑龙江稻区采集的水稻稻曲病田间病株进行分离,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厚垣孢子形态、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不同培养条件下测定病原菌生长速率的方法,明确水稻稻曲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通过生长速率法筛选高效低毒的药剂;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进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稻曲病病原菌的菌落、厚垣孢子形态特点。培养25 d,得到菌落直径为6.0-6.5 cm,黄绿色,中央凸起,表面凹凸不平,菌落背部中央深褐色,菌落外缘淡黄色,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变深,直至黑色;菌丝绒状且呈白色,厚垣孢子颜色为黄色,球形,表面棘状突起。从形态学鉴定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2.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使用引物ITS1和ITS4对提取病原菌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绿核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8%,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与待鉴定的病原菌ITS核酸序列(BYJ)同源性最高的是稻绿核菌有性态(Villosiclava virens)。因此可以表明分子鉴定的结果为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3.研究了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全黑暗、pH值为6、温度28℃、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4.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用19种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病菌进行敏感性测定,测定其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好的有9种杀菌剂,分别为75%肟菌·戊唑醇、75%代森锰锌、25%嘧菌酯、32.5%苯甲·嘧菌酯、50%醚菌酯、10%苯醚·甲环唑、12.5%烯唑醇、50%多菌灵和45%咪鲜胺,EC50值均小于10μg/mL,其中75%代森锰锌对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57μg/mL。抑制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20%三环唑,其EC50值≧1000μg/mL。5.通过盆栽试验对10份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菌,明确其抗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表现为高抗(HR)的品种2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对稻曲病表现为抗(R)的品种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60%;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MR)的水稻品种1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10%;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1个,共占试验水稻品种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