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刑存废的现实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首次提出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主张以来,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已经存续了两个半世纪,目前这一争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范围内都还没有停止。在国际范围内:从立法上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也在立法上限制适用死刑的罪名数量,将死刑罪名局限于伤害、杀人、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国家安全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或者在司法实践中不实际执行死刑;在我国国内:因为受民族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司法现状等具体国情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仍保留死刑制度,并且每百万人口实际执行死刑数量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国家之一,因而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世界人权组织也对我国的死刑政策提出抗议。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死刑的产生、发展及现状。通过古今中外死刑制度的产生演变和各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对比,研究死刑作为一种刑罚方式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演变,肯定目前我国死刑存在的合理性。第二章死刑存置、废除双方主要观点。剖析双方观点的价值趋向,以各国死刑存废的现实情况佐证各种观点,引申出死刑存废的利弊得失。死刑存废不仅是个人生命权的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局。废除死刑的前提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人民法制观念增强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犯罪率大大降低,社会稳定和谐,人民能够接受轻缓的刑罚政策时才能逐步废除死刑。第三章我国死刑制度存置的必要性。主要从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民族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阐述我国保留死刑的必要性。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差异决定人权观、刑罚观的差异,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下研究我国的死刑问题,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刑罚理论。第四章完善我国死刑制度措施。为更好的保障人权,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从判决及执行死刑数量、刑罚期限、死刑复核程序、执行方法等方面逐步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可行和必要的。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Go for it!)》课本中Self Check部分的阅读材料从八年级开始难度越来越大,教师们处于两难的地步:如果做精读处理,则课时不足;如果做泛读处理,则单元中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的社会化、幼儿人格的形成、幼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组织的变革速度也不断加快,从而职业不稳定感加剧,职业倦怠问题逐步蔓延到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中国也是如此。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分别
近年来,为形成有效的班主任队伍后备力量培养机制,许多学校设立了副班主任一职来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副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副班主任,一
<正>普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的普法从1986年一路走来,先后经历了普及常识、重点教育、观念教育和素质教育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制度构建一方面是对传统善意取得理论的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实善意取得实践的积极回应。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明确该制度的构成与法律效果,股权善
任何国家都要重视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事业的接班人,其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既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我
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因此,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加入到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过程势在必行。通过简要介绍传统工业设计学科
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我国有关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还很不成熟。这不符合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在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善于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谁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和创新,谁更善于保护、拥有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