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功能化若干反应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23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烯烃功能化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合成转化。本文围绕烯烃功能化这一主题,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各种Lewis和Br(φ)nsted酸催化的亲电硫试剂对γ-羟基烯烃的分子内硫环化反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通过选择不同的酸作为催化剂,可以实现高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合成四氢呋喃或四氢吡喃衍生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外型四氢呋喃可以在强酸作用下重排成内型四氢吡喃化合物。机理研究证明,重排是通过硫鎓离子中间体进行的,并且重排过程中化合物的光学纯度能够保持。以上结果表明手性硫鎓离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为发展基于硫鎓离子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尝试使用各种手性Br(φ)onsted酸作为催化剂来实现这类反应的不对称催化过程。最终,本文使用苯基次磺酸酯作为硫试剂,手性酒石酸衍生的Br(φ)nsted酸作为催化剂,催化了不同结构的γ-羟基烯烃的不对称硫环化反应,通过简单的后处理步骤,制备了光学活性四氢呋喃衍生物,对映体过量值(ee值)最高可以达到63%。这部分工作代表了首例Br(φ)nsted酸催化的烯烃不对称硫醚环化反应,为开发基于硫鎓离子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3)本文还研究了PhINTs对芳基烯烃发生的类似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切断过程,得到亚胺化合物。我们经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在无金属条件下,反应也能进行,但是加入金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烯烃与氮转移试剂的比例对反应产物选择性影响很大,烯烃过量时有利于氮杂环丙烷产物的生成;富电子烯烃反应活性更高,酮亚胺不易生成;反应机理可能是由金属氮宾与烯烃发生[2+2]力口成作用生成四元环中间体,再由该中间体通过不同的断裂方式分别得到氮杂环丙烷产物和亚胺产物。目前,该反应的底物范围有限,收率不高,反应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本文研究了以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的烯烃双羟化反应,筛选了各种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发现苯基环己烯在基于Binol骨架的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得到有31%ee值的双羟产物。以上对高锰酸钾氧化烯烃的不对称双羟化反应所做的初步探索,为以后开发更高效的不对称双羟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其他文献
室温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由于其低粘度、低蒸汽压、低挥发性、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已经应用于众多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金属的电沉积和电镀方面受到广泛的关
我国是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而且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的学科思维意识培养以及问题意识培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教学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以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升其数学思维含量。学生问题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的体现。初中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对未知的数学知识有着无限的求知欲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化学工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所需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化学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在化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绿色化学的十二项基本原则。二氧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梦想给人激情澎湃的动力,实现梦想的过程让人逐步坚强,梦想成真使人幸福平和。——李国平珠穆朗玛峰、洛子峰、马卡鲁、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这5个海拔八千米的雪峰有着怎样
聚芴类高分子作为重要的光伏高分子材料,其光伏器件多数具有比较高的开路电压,并实现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受到普遍的关注。本论文以聚芴类高分子为研究目标,从分子设计角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各知识点之间呈现出紧密的联系关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脱节”,往往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长此以往,不仅拖慢了教师的授课速度,影响了教学计划,更是会使得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及时消化理解新知识点,层层巩固、及时跟进,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相较于书本中相对固定有序的教学内容,教学练习的设计往往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