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物论》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探索老庄思想关联的绝佳视角。对于《齐物论》的老学研究,不仅可以厘清《齐物论》的主旨脉络,还可以发现庄子是如何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推进了老子思想的。本文采用概念、问题、宗旨三部分层层推进的方式,对《齐物论》和《老子》的思想关联进行讨论。首先,本文对《齐物论》和《老子》中“知”与“物”的概念进行分析,明确老庄二人对“知”“物”内涵的界定。在“知”的概念上,老庄二人都表达了“疑知”和“去知”的观点,认为人有所知有所不知。老子由价值观念的相对性提出“知止”,庄子则进一步强调不同主体间不能相知才是不知的本质,而不能相知的原因在于人皆有“成心”。在“物”的概念上,老庄所论之“物”包含人、自然万物、物论等含义。老子论“物”与“道”相对,庄子则重在强调物之自然本然的状态。其次,以“知”与“物”的概念为基础,本文对万物之始和言道的问题展开讨论。在万物之始的问题上,老子以“无”为始,而庄子悬置始源问题,不予追问。两种观念差异的原因在于,老子统御“物”而庄子任“物”自然。庄子将老子宇宙论意义的“道”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认为道物一体,通向齐万物的旨趣。另外,言道的问题主要围绕道言关系悖论的产生与破除来展开。人之“知”与“言”所能及的领域只在物的层面,而“道”之无形的特点使得言与道的关系产生矛盾。在老子以“道”蕴含言说意义的暗示下,庄子指出在“明”的层面上存在一种与道相通的言可以先于是非真伪,从而通向齐是非的目的。最后,就哲学宗旨而言,《齐物论》旨在寻找“物我为一”的本然之状,使人从有成心的是非之知超越到“未始有物”的至知,从彼我二分化的现实状态回到天籁自然之境。这一系列的工夫都要通过“丧我”来实现,由丧我才能消除物我对待,以至于齐物我、齐万物、齐是非。《老子》则旨在寻根,通过“为道日损”的工夫,使人从对杂多万物的有限之知,反转进入对纯一之道的知,从有形之物走到无形之道,归根复命,无心而无为。总之,《齐物论》的哲学概念、哲学问题和哲学宗旨与《老子》有着复杂的内在关联,不仅在主要方面对《老子》有明显的继承,而且在一些理论关节处比《老子》更加清晰、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