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的老学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物论》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探索老庄思想关联的绝佳视角。对于《齐物论》的老学研究,不仅可以厘清《齐物论》的主旨脉络,还可以发现庄子是如何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推进了老子思想的。本文采用概念、问题、宗旨三部分层层推进的方式,对《齐物论》和《老子》的思想关联进行讨论。首先,本文对《齐物论》和《老子》中“知”与“物”的概念进行分析,明确老庄二人对“知”“物”内涵的界定。在“知”的概念上,老庄二人都表达了“疑知”和“去知”的观点,认为人有所知有所不知。老子由价值观念的相对性提出“知止”,庄子则进一步强调不同主体间不能相知才是不知的本质,而不能相知的原因在于人皆有“成心”。在“物”的概念上,老庄所论之“物”包含人、自然万物、物论等含义。老子论“物”与“道”相对,庄子则重在强调物之自然本然的状态。其次,以“知”与“物”的概念为基础,本文对万物之始和言道的问题展开讨论。在万物之始的问题上,老子以“无”为始,而庄子悬置始源问题,不予追问。两种观念差异的原因在于,老子统御“物”而庄子任“物”自然。庄子将老子宇宙论意义的“道”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认为道物一体,通向齐万物的旨趣。另外,言道的问题主要围绕道言关系悖论的产生与破除来展开。人之“知”与“言”所能及的领域只在物的层面,而“道”之无形的特点使得言与道的关系产生矛盾。在老子以“道”蕴含言说意义的暗示下,庄子指出在“明”的层面上存在一种与道相通的言可以先于是非真伪,从而通向齐是非的目的。最后,就哲学宗旨而言,《齐物论》旨在寻找“物我为一”的本然之状,使人从有成心的是非之知超越到“未始有物”的至知,从彼我二分化的现实状态回到天籁自然之境。这一系列的工夫都要通过“丧我”来实现,由丧我才能消除物我对待,以至于齐物我、齐万物、齐是非。《老子》则旨在寻根,通过“为道日损”的工夫,使人从对杂多万物的有限之知,反转进入对纯一之道的知,从有形之物走到无形之道,归根复命,无心而无为。总之,《齐物论》的哲学概念、哲学问题和哲学宗旨与《老子》有着复杂的内在关联,不仅在主要方面对《老子》有明显的继承,而且在一些理论关节处比《老子》更加清晰、彻底。
其他文献
在科技知识大爆炸的经济时代,终生学习已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在他们毕业离校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而鉴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了解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迫在眉睫,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问题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巨大的转变。为弥补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我们通过小学全科移动学习平台实验,探索学生参与度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访谈调查,总结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和策略。本
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作为技术创新的助推器,风险投资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风险投资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拉动
王家大院是晋商大院中的杰出代表,其最初的建筑面积堪比故宫,是北方民居建筑与晋商大院建筑的翘楚。对于王家大院的相关论文研究已不胜枚举,但是主要集中于从旅游、建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