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结构因其轻质、高强的特点,在当今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钢框架结构中,节点通常被视为刚性连接或铰接来进行分析和设计,但在实际工程中,节点连接有时不能完全实现这两种极端情况,实际受力情况往往是半刚性的。柱脚节点在钢框架中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基础,其连接的可靠性决定了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因此对柱脚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梁柱节点中的顶底角钢半刚性节点和损伤控制节点,提出一种含可更换角钢的柱脚节点。它由一对角钢分置于钢柱两侧,分别通过高强螺栓连接钢柱翼缘和柱脚底板,抵抗节点的弯矩;一个抗剪板焊接于柱脚底板,与钢柱腹板相连,承担上部荷载传来的剪力,构件间的传力路径明确。高强螺栓连接的形式使节点安装、拆卸方便;节点可将损伤集中在角钢上,其他构件循环使用,实现损伤后快速修复。提出的柱脚节点适用于低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为研究本文提出的柱脚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复位能力等,设计并制作了 1 1组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试验参数包括角钢加工方式、钢柱轴压比和加载方向。试验结果表明:节点能够较好地实现将损伤集中于角钢,钢柱循环使用,节点具有较好的抗弯性能和耗能能力。角钢加工方式影响节点的耐疲劳性,轴压力的存在有利于节点复位。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柱脚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证实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节点的力学性能。通过参数分析,探究了角钢厚度、角钢水平肢螺栓孔的位置和节点摩擦系数对节点承载能力、复位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角钢厚度和水平肢螺栓孔的位置对节点承载力影响较大,摩擦系数的变化对节点承载力影响不大。论文最后通过Matlab软件建立了一种节点强度理论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当分析模型与考虑钢材循环硬化效应的本构关系一起使用时,可以准确预测节点的骨架曲线。给出了不同本构关系对应的角钢塑性铰长度推荐值,供研究人员和工程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