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暗的火》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jaljgj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凭借《洛丽塔》征服了世界文坛,所著的《微暗的火》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其跨文化写作的独特身份也决定了他的作品的多元化特征。本文以文化身份问题作为研究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的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在身份建构、身份追寻和身份危机中的种种焦虑与矛盾,探索了作品中主人公金波特在人生追求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与精神内核。论文主体从四个方面展开,以“诉求与焦虑”、“流亡与追寻”、“反观与消解”、“归属与意义”为重点,分析了个体身份在构建过程中的内涵,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讨论了小说人物对于自身身份诉求的过程中的焦虑与恐惧。主人公金波特作为流亡者,他所代表的异质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始终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正是在这样的身份困惑中,他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归属产生了焦虑和恐惧。第二章揭示了作者纳博科夫的双重文化身份对作品的深层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在身份追寻中所遭遇的精神困境。纳博科夫如同一只流亡的“蝴蝶”,飞舞在俄罗斯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交界地带中,他的小说也因此呈现出一名流散作家在身份重塑中的精神疑惑。而在作品中,金波特流亡生涯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浪,他追求自我理想的失败使得其身份特质也体现出疏离与困惑。第三章探寻了小说在元叙事与碎片化叙事模式的反照下,身份特质也被剥离成不可靠,甚至是错位的状态。一直以来,《微暗的火》都以艺术形式的独特著称,而将身份认同放在叙事的形式原则中,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一章将身份认同的归属及意义放进了纳氏艺术的精神依托——彼岸世界中来探讨作品中蕴含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审美维度。我们在认定金波特的身份图式永远是双重的、矛盾的同时,也会认识到无论这种矛盾、焦虑如何扩大,身份的意义总是在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总是在守卫着那属于自我的真实世界。总之,笔者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叙事学等多种批评理论为依据,以纳博科夫长篇代表作《微暗的火》为研究对象,试图彰显出小说独具特色的文本魅力,并且结合人物身份建构的独特内涵来挖掘纳氏艺术的精神特质。
其他文献
目前,儿童家具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也存在儿童家具被提早更换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违背了环境保护的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分析儿童家具发展的现状、
中学生普遍害怕写作,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在老师的要求下,大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干巴巴的,缺少文学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
未来青藏高原应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区.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必须做到:一是保护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二是保护继承藏族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保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