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冬青(Ammopiptantus mongolicus Cheng f.)又名蒙古黄花木,豆科植物,属蝶形花科沙冬青属。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旱生化类型的残遗种,是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物种,也是我国荒漠地区唯一抗旱常绿灌木。沙冬青天然种群分布区狭小,群居性强,自然更新能力弱,根据许多调查资料和研究结果表明,沙冬青种群正在不断衰败,自然种质资源趋于枯竭,急需得以保护。因此,对沙冬青种群营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北砸山区沙冬青调查,确定沙冬青种群是否可以进行自然繁衍,为建立沙冬青人工种群提供可行性。并分析沙冬青群落组成和特性以及沙冬青种群的生长状况和分布格局,为沙冬青进行种群营建提供现实依据。对人工沙冬青群落和种群特征进行调查,对人工沙冬青和天然沙冬青的生长状况做对比,分析人工沙冬青的不足,并对人工沙冬青建植提供建议和意见,对人工沙冬青群落结构进行层次分析,得到适合沙冬青生长的最佳群落模式,通过不同立地条件沙冬青出苗率和生长状况对比,找到最适合沙冬青生长的条件。对沙冬青育苗方式及不同处理后的生长状况进行试验,参与编制地方标准并总结和得到引种相关的技术措施。通过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沙冬青种群营建关键技术。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甘肃北砸山沙东青天然种群调查发现:从该区域群落总体情况看,在阳坡、半阳坡及半阴坡灌木中沙冬青形成单优群落,在半阴坡及山脊灌木中红砂形成单优群落,草本植物中多以针茅和茵陈蒿为优势种,常伴生有灌木铁线莲、紫菀木、荒漠锦鸡儿、狭叶锦鸡儿等;(2)北砸山半阴坡沙冬青种群生长状况最好,冠幅、高度显著高于阳坡、半阳坡、山脊。半阳坡沙冬青各生长指标略高于阳坡和山脊。阳坡沙冬青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半阳坡沙冬青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半阴坡沙冬青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山脊处沙冬青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不同坡向沙冬青分布格局不同,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的沙冬青种群为集群分布,山脊处的沙冬青种群为均匀分布。格局规模分别为:阳坡为4m×8m,半阳坡为4m×4m,半阴坡为8m×8m,山脊为4m×8m。(3)石质山处天然沙冬青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人工沙冬青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沙冬青高度在不同年龄结构间的天然和人工种群里差异不显著,而冠幅差异显著。沙冬青人工植被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有:林地养分耗竭,地力衰退;人工干扰阻断了林地养分循环;由于建群种物种单一造成的生物地化循环方面的变化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群落生境单一,病虫害爆发成灾;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旱化。(4)各群落模式综合评分从高的到低分别是A1(沙冬青-狗尾草-黄花矶松群落)模式72.9420分,A6(沙冬青-柠条-草本植物群落)模式70.9770分A3(沙冬青-红砂-草本植物群落)模式58.3640分,A5(沙冬青-侧柏-草本植物群落)模式55.8915分,A2(沙冬青-霸王-草本植物群落)模式50.8735分,A4(沙冬青-霸王-红砂-草本植物群落)模式46.4110。最高的群落模式高于最低的群落模式26.531分,不同群落模式下沙冬青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5)通过实验分析得出,荒山出苗率最高,流动沙丘出苗率最低。最好的种植模式是行间距为10cm,播种前在土穴中浇足水,播种后进行覆盖遮阴,对每一个样方设置沙障。在四月下旬播种出苗率最高。出苗时间在半个月左右。沙冬青出苗萌发的最佳温度为10度左右。荒山条件下种植的2年生沙冬青总生物量、真叶数量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主根长和粗度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相比差异不显著。(6)在甘肃省可在多地区对沙冬青进行种植,种群营建过程中不但要侧重于种植中的关键技术,也要在后期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做好准备,并对沙冬青的生长状况做到及时掌握,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种植前、中、后期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