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肝癌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为中医诊疗肝癌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以方测证探讨中医从毒痰瘀脾虚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本研究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从毒痰瘀虚理论对吴寿善教授以及盛国光教授的门诊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CCK-8实验,总结在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用药规律及复方探讨;以方测证探讨中医从毒痰瘀脾虚治疗肝癌的有效性,从Wnt信号通路阐明毒痰瘀脾虚方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集吴寿善教授以及盛国光教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对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在Excel 2019中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统计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使用描述分析对中药处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中药处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分析软件,使用Apriori算法对中药处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阐明吴寿善教授、盛国光教授诊治肝癌的用药规律。对治疗肝癌的23味单味中药进行CCK-8细胞毒性实验,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比较毒痰瘀方以及毒痰瘀脾虚方在人体肝癌细胞中的细胞凋亡、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的作用,同时对细胞中的β-catenin,c-Myc,Cyclin D1,GSK-3β,MMP2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阐明毒痰瘀脾虚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科学依据。统计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釆用LSD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釆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1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茯苓、茵陈、甘草、丹参、赤芍、香附的用药频次最高且关联规则分析联系最强。聚类分析将中药归纳为8类。两位教授在原发性肝癌的诊疗中重用健脾类中药,治法常常使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滋阴补肾、行气解郁之法。对单味中药进行CCK-8实验,按照增殖率从低到高分别为叶下珠、旋覆花、皂角刺、半枝莲、丹参、白花蛇舌草,对H22细胞增殖率影响较大的单味中药以解毒、化痰、活血药为主。第二部分:在细胞凋亡实验中,毒痰瘀方组及毒痰瘀脾虚方组均能够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但毒痰瘀脾虚方组的效果优于毒痰瘀方组。在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中,观察到两个中药复方都能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且毒痰瘀脾虚方组的效果优于毒痰瘀方组。在PCR实验中毒痰瘀方组及毒痰瘀脾虚方组均降低β-catenin、c-Myc、Cyclin D1、GSK-3β、MMP2的基因表达,但毒痰瘀脾虚方组的效果优于毒痰瘀方组。毒痰瘀脾虚方通过降低β-catenin、c-Myc、Cyclin D1、GSK-3β、MMP2的基因表达来实现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的目的,表明毒痰瘀脾虚方抗肝癌的机制可能与阻碍Wnt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从毒痰瘀虚理论对盛国光教授以及吴寿善教授2016年-2017年的门诊原发性肝癌患者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茯苓、茵陈、甘草、丹参、赤芍、香附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且六味中药的组合关联性最高。两位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重用健脾类中药。CCK-8实验从细胞毒性出发,对治疗肝癌的单味中药进行优化,发现叶下珠、旋覆花、皂角刺、半枝莲、丹参、白花蛇舌草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2.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毒痰瘀脾虚方能够有效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其作用机制主要与Wnt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