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型”城市滨水地段景象空间设计初探——以延安市南川河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水地带往往是城市形成发展的起点,从城市发展史来看,都市聚落的形成往往与自然水体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兼具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对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城市滨河区因其水体自身形态的特色,使其滨河空间的景象空间设计有别于其它的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文化景象聚集的地区,对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滨水区设计普遍存在一味追求“形式化”和“形象化”、文化缺失的现象。针对这种由于没考虑“意在笔先”,导致缺乏文化内涵,没能取得“情景交融”的设计问题,论文提出“景象空间”的概念,并借助于前人对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人居环境、美学和生态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针对滨河区景象设计的目标,从城市滨河区景象空间设计角度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尝试建立适于滨河区景象空间设计的“点、带、域”框架的景象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 延安市南川河滨河地段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川道型”城镇空间,因其地域以及河流自身特质,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城市滨河空间。本文结合延安市南川河滨河地段空间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景象空间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之下,对南川河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滨河区景象空间设计的指导原则,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影响建筑生态与能效设计的具体因素入手,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可用于指导设计实践的设计策略。 自然生态气候条件下的平衡与补偿策略,关注于自然气候、特定场地
中国已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人口的大量转移造成城市结构急剧增大,促进了铁路运输水平和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由此以来,城市建设与交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铁路客运站地区的用地结
目前,北京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的迅速扩张和更新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城市中的老工业区成为了更新的首选目标。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中
本文通过对现有步行系统理论从历史沿革、构成要素、组织形式、发展趋势到评价原则的研究,结合对北京西城区旧城步行系统的调研,从西城旧城步行系统的宏观特征入手进行分析,深入
近代产业的发展是近代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产业发展历史的产业遗存,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遗产"是指空间实物上的产业类历史遗产,是那些在近代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土地资源需求量大,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乡镇的经济水平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区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如火如荼。而由于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思想理念等诸多因素影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校园的建设,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从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从人类文明开始,建筑中各类突发事件在不断的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近年来,建筑内设备数量和复杂性都显著增加,建筑突发事件更是让人们不能掉以轻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更高的追求,山地居住区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当中居住区建设的选择与青睐。山地居住区由于其特殊性,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