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Lymphoma,PIL)、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患者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方面存在诸多重叠,但治疗方法和预后相差悬殊,其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难题。虽然已有分析临床特征的资料,但尚缺乏单独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它们临床病理特征的论文,亟需整理分析手术病理资料特征,寻找鉴别的关键信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与慢性损伤修复、组织再生和器官纤维化有关。国外有研究证实,EMT在克罗恩病患者肛瘘、肠瘘形成以及克罗恩病肠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与体外研究中均存在作用,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目的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探讨克罗恩病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肠结核在病变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差异,寻找有价值的鉴别诊断指标供临床参考。了解克罗恩病患者手术标本肠壁纤维化情况以及是否存在EMT现象。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克罗恩病、41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的病变形态学描述标准,比较二者在手术病理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征象方面的差异。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克罗恩病和13例肠结核患者的资料,对肠粘膜手术标本进行抗酸染色寻找抗酸杆菌、HE染色测量肉芽肿大小、Masson染色观察肠壁纤维组织增生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E-钙黏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克罗恩病患者平均患病年龄明显小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39.5±12.5)岁vs(51.4±18.2)岁, P=0.002],病程更长(P=0.036)。手术病理资料显示,克罗恩病好发于小肠(51.9%),以非连续性规则溃疡型病灶、鹅卵石征、肠管僵硬、肠腔狭窄多见(P<0.05),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好发于回盲部(48.8%),以单个隆起型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见(P<0.05)。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显示,克罗恩病有肠壁分层强化(P=0.074)和强化增加(P=0.008)征象,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则有粘膜破坏中断(P=0.010)和软组织肿块影(P=0.001)征象。钡剂造影对于病变部位(58.9%vs40%)、非连续性分布(66.7%vs30.8%)、肠腔狭窄(50%vs0%)的检出较有优势,CT扫描对于肠壁增厚(100%vs0%)、腹腔淋巴结肿大(25%vs0%)的检出较有优势。克罗恩病患者的病程较肠结核长(182.5d vs20d,P=0.016)。肠结核患者胸片发现结核依据显著高于克罗恩病(4/10vs0/27,P=0.003)。手术病理资料显示,克罗恩病肠壁全层炎更多见(χ~2=7.965,P=0.005),肠结核的肉芽肿检出率(χ~2=17.425,P=0.000)及肉芽肿融合率(χ~2=23.742,P=0.000)显著增高,克罗恩病[(579±190)μm]的肉芽肿直径显著小于肠结核[(846±249)μm](P=0.018)。抗酸染色对于肠结核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0.8%、100%。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手术标本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病变部位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CK)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表达强度减弱。结论(1)克罗恩病以非连续性规则溃疡型病灶、鹅卵石征、肠管僵硬、肠腔狭窄,CT扫描时分层强化和强化增加征象多见。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以单个隆起型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钡剂造影时肠黏膜破坏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影征象多见。(2)肠黏膜手术病理方面,克罗恩病肠壁全层炎更多见,肉芽肿较小。肠结核肉芽肿检出率高、肉芽肿大且融合多见。(3)钡剂造影对于病变部位、非连续性分布、肠腔狭窄的检出较有优势,CT扫描对于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检出较有优势。(4)克罗恩病时有上皮间质转化倾向,它可能在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