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依托土地来完成。作为一种资源,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但其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来满足更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本文立足于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以云南边疆地区较有代表性的芒市为例,以2010芒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以芒市各乡镇为评价单元,建立区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属性和空间数据,确立了属性与空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以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比重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域内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对集约利用的协调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对芒市耕地集约利用现状深入调查分析,借鉴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有关经验,并结合西南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借助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论和现有对耕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以芒市各乡镇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得到芒市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状况。以PSR模型作为基础,选定评价指标,并分析对比芒市各地区耕地利用的集约利用状况,构建了相应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为更好的保护耕地,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边疆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芒市耕地集约利用指标权重,对芒市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总体评价,研究适合耕地利用的集约用地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同时,分析评价芒市各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评价模型,测算现阶段芒市耕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对芒市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得分,按照各乡镇综合因子可将芒市耕地利用集约情况分为五级:耕地利用集约度大于80%的为高度集约型;利用率大于60%,小于80%的,为中度集约型;利用率大于40%,小于60%的,为低度集约型;大于20%,小于40%的则为粗放型;当利用率小于20%,则为过渡粗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