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全球继肺癌、肝癌后第三大癌症致死的肿瘤,在东南亚、欧洲中东部、美国南部等更为常见[1],胃癌在全球每年新增病例100万例,70%以上在东南亚地区,其中一半在中国。胃癌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三位。据国内的研究表明,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只占2%~4%,绝大多数发现时已达局部晚期或全身多处转移,无手术指征[2],因此,患者常常错失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相比最佳支持治疗,化疗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但总体生存短,中位总生存期仍不到1年[3],但由于化疗药物的作用靶点也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不良反应越容易出现[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日益兴起,分子靶向治疗近年来在肿瘤的治疗领域中地位日渐增高,其作用机制是针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一些分子途径,应用单克隆抗体或者小分子药物等阻断癌细胞过度表达或异常活化的关键靶点的相关路径,从而达到从分子途径治疗肿瘤的目的[5]。另外,靶向治疗不良反应较化疗轻,患者耐受性良好,已日渐成为肿瘤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是研究热点之一.国外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通过AVAGAST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失望,而阿帕替尼作为我国研制成的作为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新型靶向药物,目前国内对其较深入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2014-11/2015-12接受阿帕替尼用于治疗的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分析及预后因素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11/2015-12曾接受过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均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给予阿帕替尼口服750~850 mg/d,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RECIST标准全部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占0%(0/60),部分缓解占3.33%(2/60),疾病稳定占38.33%(23/60),疾病进展占58.33%(35/60).客观缓解率(CR+PR)为3.33%,疾病控制率(CR+PR+SD)为38.33%(23/60).2.比较AFP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近期疗效:AFP阳性胃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为63.64%,且与AFP阴性胃癌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64%vs32.65%,P=0.012<0.05).3.远期疗效及影响阿帕替尼疗效的因素:本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76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对可能影响阿帕替尼的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阳性胃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AFP阴性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mvs5.7m,P<0.05)。4.不良反应可耐受或可控制,高血压、骨髓抑制是影响阿帕替尼治疗的最主要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仍有较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