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长城地带中、东段原始信仰演进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处于我国农业、畜牧业的交界区,是我国考古区系类型六大区域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缘环境,是我国现代考古发掘和研究较为成熟的地区之一。本文将研究范围设定为长城地带区域中的中、东段地区,以该地区考古材料为主,结合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记载和近代民族志材料,以宗教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多维度视角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信仰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西辽河及其周边地区的原始信仰演进过程,通过年代先后可分为五个阶段:距今8500-7300年的小河西文化至兴隆洼文化早期,动物崇拜主要是随葬雌雄整猪和居住面大量动物头骨,雕刻品仅见几处浮雕造像;偶像崇拜主要是龙等简易的虚拟动物形象,人面像仅石饰、蚌饰各一件,都十分原始;该时期的祭祀遗迹主要是墓区中的祭祀坑,祭祀区与居住区尚未分离;另外还有生产工具崇拜的遗存。该时期,祭祀活动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崇拜,又以动物崇拜为核心,包括以动物崇拜为祖形的动物形堆塑偶像崇拜。因为这一时期原始农耕技术和畜牧技术出现,人们需要通过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以寻求丰产和保佑经济活动的顺利。距今7300-6400年的兴隆洼文化晚期至赵宝沟文化时期,该时期的偶像崇拜较上一时期来讲,表现为人像增多,且更加精美,特别是出现了两件带有獠牙的人面像,当是史前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女性特征的雕塑为代表的生殖崇拜;动物崇拜方面,上一时期多为兽骨随葬和堆砌现象体现,动物雕塑也仅有几处浮雕,而该时期出现了动物独立的雕像,其中鹿崇拜较为突出;该时期的祭祀遗迹相较上一时期,除遗址中墓区和一些祭祀坑等祭祀遗址外,开始出现了独立于居住区外的祭祀场所,兴隆洼文化晚期、赵宝沟文化时期的赵宝沟遗址坡地顶部石头堆遗迹JS1和白音长汗遗址二期甲类遗存山顶上石头圈或积石环绕的三座墓葬,可能是后来红山文化积石冢和祭坛、河套地区老虎山文化时期石城祭坛的雏形。而塔尺营子遗址房址内的祭祀遗存可能是目前最早的房内祖先崇拜遗迹。这一时期还有可能已出现宗教仪式。距今64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大型的祭祀遗址,与上一时期的赵宝沟遗址石头堆遗迹、迁西西寨遗址圆形陶器堆积不同,该时期的祭祀遗址规模巨大,数量多,且周边几乎无居住区,坛冢结合,出土人像、玉器,自成体系,是独立存在的大型祭祀场所。在继续表现女性生殖崇拜的同时,该阶段偶像崇拜形式发展进步明显,不再是上一时期出土的人面饰品或人头雕像,而是独立的人像雕塑,且大小可到与真人相似,甚至大真人两三倍。该时期还出现了占卜用的卜骨,在信仰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宗教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的复杂化,随着向家长制家庭公社这一社会阶段的逐渐过渡,社会中的男性地位开始逐渐与女性持平,甚至于已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该背景下女性生殖崇拜仍然存在。社会复杂化使得宗教权的集中,独立的远离居民点的大型祭祀遗址的出现是个人宗教向集体宗教转变的一个表征,集体宗教遗迹反映了少数上层人员已经将宗教作为了私有权力,或者说这小部分人已经作为祭司集团垄断了祭祀权,可能反映其时已处于酋邦阶段。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诸祭坛方圆结合、常与有墓葬的积石冢同出,这种祭坛与墓葬一体共存是宗教发展中,天地崇拜结合祖先崇拜的现实表征,是整个西辽河地区广域范围内的祭祀中心。而这种结合,是私有财产出现、社会等级剧烈分化的反映,社会上层的先民们开始将其祖先崇拜和平时各方存在的自然崇拜相结合,自然神灵的神性加于祖先上,也是提升社会既定上层人员的统治权威,而将祖先的亲缘关系赋予自然神灵,使得统治阶级可以将远近亲疏原则与宗教祭祀权相结合,从而使统治权(主要是神权)确立起来。距今5000-4000年的小河沿文化时期,相较上一时期,该时期原始信仰方面的遗存非常少见,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鼎盛的状态完全不见。这一时期,原始信仰方面主要是体现在特殊的葬俗方面和早已出现的墓祭坑,而这些形式所体现的灵魂观念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最早阶段便已出现,只是葬俗形式有所差异而言。为何红山文化时期浓厚的宗教气氛未能继续存在,可能有待于小河沿文化遗址更加充分的发掘。距今4000-35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在经历小河沿文化的低沉之后,原始信仰方面的遗存再次多了起来,甚至在数量上是红山文化后的又一次高峰。但与红山文化有着巨大的不同,夏家店下层并不常见红山文化时期如东山嘴、牛河梁等遗址那样的坛冢结合的大型祭祀场所,而是出现了大量的石砌祭坛、石头堆,规模不大,场所多建于石城,但数量繁多,甚至一个小河流域内可以密集出现。形制与阿善文化时期河套地区的石城带和祭坛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另据石峁遗址发现的奠基人头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基因相近,说明这两个地区的交流是可能的。这一时期卜骨也开始在多地出现,大山前遗址的人祭和奠基现象在该地区可能尚属首见。这些较发达的人祭奠基等宗教现象有其社会背景,该地区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发展进入专偶制家庭的阶段,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不断的阶级分化,出现了大量的城邑,其社会组织形式不断复杂化,从部落开始转变为国家。河套及其周边地区的原始信仰演进过程,通过年代先后可分为四个阶段:距今8000-67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该地区主要有秦安大地湾遗址和临潼白家村遗址的葬俗和随葬品现象体现的灵物崇拜和灵魂观念。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先民们已经有了最为初级的宗教崇拜形式,还十分简略,主要是表现为刚产生的灵魂观念及其衍生的灵物崇拜。这一时期,原始农、牧业已经出现,但渔猎经济仍有较大比重,整体尚处于母系氏族的阶段。总的来说,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只产生了一些较为简单朴素的原始信仰,宗教形式较为单一。距今6700-5000年的后岗一期文化至庙底沟文化时期,原始信仰有了巨大的发展,原始信仰形式多样化、高级化。出现了大量作为崇拜对象的人像雕塑,最初可能是在灵魂观念下作为祖先崇拜的形式出现的,是一种偶像崇拜;该地区在这一时期发现了鱼蛙纹为象征的女性生殖崇拜,但同时也发现了以祖形器出土物所体现的男性生殖崇拜,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特殊葬俗“割体葬”应当是灵魂观念和灵物崇拜的一种延续和结合,是前者的成熟化;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出现了明确的祭祀遗迹,特别是北首岭遗址中期遗存发现的剽牲类祭祀场所,表明了聚落遗址中开始出现了固定的祭祀建筑和祭祀形式,是个人宗教向群体宗教的一种进步。距今5000-4250年的老虎山文化、阿善文化时期,该时期原始信仰方面最重要的发展应当是较为完善的祭坛等祭祀场所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祭祀活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社会族群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卜骨的出现也是原始信仰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祭现象也更多见,说明社会的不平等化可能在加剧。距今4250-3750年的石峁文化时期,该时期发现的石峁遗址和芦山峁遗址都是体量巨大的城址,且等级较高,如芦山峁发现的宫苑遗迹。在原始信仰方面,石峁城址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该遗址皇城台地点建造的地势与阿善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石城祭坛相似,可能除生活之外,是一处较大的宗教祭祀场所。更残忍和常见的奠基、人祭说明了阶级压迫的存在,而人殉的出现,更是人类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在思想信仰习俗上的反映。加上石城与祭坛,说明了该时期国家(社会)的到来,据大台基上可能存在的大型神权建筑,石峁遗址可能是以神权为中心的酋邦。通过梳理以上两个地区的原始信仰演进异同,再进行相互对比。并以长城地带中、东段地区原始信仰演进为整体,分别与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原始信仰演进过程进行对比研究。关于信仰的起源发展。三者都是以简易的灵魂观念萌芽为起源,尔后产生各种各样的信仰对象,但最终又都归于了大型祭祀遗址和卜骨这两类形式,这两种最终的形式,宏大的前者必定是宗教产生固定组织而有能力组织建设大型神权建筑的结果,后者是宗教仪式和超自然力运用程序化的明确代表。故各地区虽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形式,但其本质都是超自然灵魂观念,而其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宗教学上的仪式和组织。关于自然崇拜方面。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多是动物崇拜,特别是鹿和猪的崇拜,几乎不见太阳崇拜,而后者几乎是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一种祭祀对象,如中原地区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至汤家岗文化时期,太阳崇拜都分别是这两个地区的主要崇拜类型。结合各地区的环境因素和经济生产状况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差异的出现当是南北生业方式所不同导致的,南方稻作农业,鸟与太阳多为农业崇拜的主要对象,而长城地带中、东段游牧生活中鹿的重要性较高。关于信仰形式发展程度。中原地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远远不能与另两个地区相比。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主要是纹饰表现的太阳崇拜和一些墓祭坑,至仰韶文化早中期,直接进入了对男祖的崇拜,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偶像崇拜、祭坛、人祭和大量的占卜现象。这样的一种发展中,墓祭坑、男祖、偶像崇拜都是产生或脱胎于祖先崇拜,人祭和占卜的形式也是社会分化严重和信仰形式程序化(占卜是固定巫觋集团通过同一种仪式形式进行天人沟通结果的解答)的结果。总的说来中原的地区原始信仰的力量只有最初的太阳崇拜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其他诸多形式都是祖先崇拜和社会分化与宗教仪式化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中原地区的原始信仰发展牢牢地和世俗捆绑在一起,神权永远寄生于世俗权中。反之,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原始信仰的发展程度都十分之高,都很早就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前者在最早的小河西文化就出现了龙形、猪首龙等堆塑,在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大型的祭祀中心。长江中游地区在高庙文化时期就发现了大型的祭坛。综上,中原地区和另两地区的文明起源方式存在差别,前者重视神权,后者依靠世俗权力或军事权力。最后得出结论,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最初的原始信仰,都是人们头脑中对外界不可控或不可知因素的安慰反应,都是原始先民在某个不可控场景下对各种超自然力的一种恐惧。而当这种敬畏一旦产生,宗教思想就形成了,而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各种敬畏形式,即初始的宗教仪式纷繁出现。最初的产生当是灵魂观念,之后发展出自然崇拜、偶像崇拜、生殖崇拜等形式,但这种过程并不是固定统一的,并不存在一个符合所有地区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因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不同。至社会发展到分化阶段,上层的人物将原始信仰作为了一种统治力量,开始产生专门的神职人员,祭祀仪式也开始统一和专门化,从而成礼。而这一过程与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是相对应符合的,也就是说原始信仰作为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其演进过程是建立在社会总体演进环境下的。
其他文献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直以来是计算教学的两大核心目标,没有算理的理论支撑,就不能提供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容易导致计算的不合理和错误率。离开算法的提炼概括,算理的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显性的算法通过隐性的算理站爱,两者辩证相依,不可或缺。
针对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创新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结合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足,且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变化,将人工智能技术灵活引入其中,可以彰显信息技术的魅力,使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正>有课堂教学的地方,就有课堂观察。但长期以来,课堂观察多停留在简单式、个体化的观课议课层次。以科学研究的视角,利用专业的观课量表,依托团队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评议的评课形式,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比较少见。基于此,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大量基于观课量表的团队观课议课研究活动,力图使学科教学课堂观评走向专业化之路。
期刊
<正>经研究证明,让我们长肉的,不只是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精加工食物中添加的各种糖才是导致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人体吸收这些糖并不需要淀粉酶,因此仅靠碳水阻断剂来减肥并不科学,它只是我们走向健康的帮手,而不是放纵“嗨吃”的借口。天气渐热,又到了减肥的季节,一种内含“白芸豆提取物”的碳水阻断剂产品出现在不少电商平台,它被一些减肥博主贴上了“大餐救星”的标签,厂商称在吃主食前服用它就能阻断高碳水食物
期刊
选取深圳为分析对象,基于过剩通勤理论,通过利用位置信息服务大数据,识别城市更新方式以及更新政策实施的区位因素对居民通勤成本和通勤效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内的城市更新对居民通勤距离、通勤效率的总体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产生了较高的过剩通勤和通勤容量消耗;外围城区的城市更新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较大,城中村和旧工厂在实施居住类城市更新后居民的长距离通勤规模显著增加,对城市整体
高本贯通专业的跨境电商英语课程,是根据课程训练的教学性质及教学方法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结合PBL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学习起点,将跨境电商英语课程的知识点贯穿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案例,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外语基本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