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性性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妇女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性激素水平发生很大改变,从而引起许多生物代谢系统紊乱和生理变化,导致各种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约比绝经前上升了四倍。由此推测,女性CHD的发生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性激素内环境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及CHD的关系己引起普遍关注,但相关机制研究仍有待深入。本研究通过对绝经后女性CHD、非CHD患者及正常育龄妇女血中性激素、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来探讨女性性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以及性激素内环境紊乱在CHD发病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 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因疑似或已确诊CHD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绝经≥1年的女性患者60例,同时选择健康育龄妇女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详细记录其病史及一般资料,如年龄、身高、体重及用药情况。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备测性激素、凝血-纤溶指标的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全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Judkins方法进行,根据冠造结果,至少有一支冠脉主要分支存在>75%狭窄的患者30例,列入CHD组;而主要分支无狭窄的患者30例,列入非CHD组。 统计学处理: 1.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1)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X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2)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3)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时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再进一步应用LSD法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 2.统计学处理的步骤:(1)CHD组、非CHD组及正常育龄组三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应用X2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2)分析女性性激素水平与CHD之间的关系:①比较三组(CHD组、非CHD组、正常育龄组)的性激素水平有无差别,如有差别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②考察女性性激素内环境紊乱是否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以CHD的发病与否为因变量,以性激素各项指标及各项传统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以似然比检验筛选自变量,得到最终入选变量、各入选指标致CHD的优势比即相对危险度(OR值)以及OR值的95%的可信区间(CI);(3)分析女性凝血-纤溶系统与CHD之间的关系:比较三组凝血-纤溶系统的各项指标有无差别,如有差别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4)应用相关分析,分析性激素各项指标与凝血-纤溶系统各项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检验水准α=0.05。 结论: 1.女性CHD患者的雌激素水平较低。 2.女性雌激素可降低血液的凝固性而提高纤溶活性,女CHD患者凝血功能亢进而纤溶功能低下。 3.低雌激素血症可能是女性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雌激素可能是女性特有的内源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4.女性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黏附、迁移以及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分泌增加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HSC增殖和凋亡受多种因素、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调节。 黏
目的:测定替加环素及多粘菌素E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最低抑菌浓度(MIC)及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阳离子调节肉汤(CA-MHB)中替加环素、多粘菌素E药物浓度的方法学;建立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模型模拟替加环素、多粘菌素E体内代谢过程中单药及联合用药的抗菌活性;基于MPC理论,分析在体外PK/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