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关系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也是社会网络分析及诸多社会计算问题的重要基础。许多早期的社会关系计算研究多假设人际关系的属性是对称的,并且多基于两个潜在的假设:关系第一性假设和关系客观性假设。然而,这两个假设在实践中往往会被违背,即关系往往是由互动决定的,而非仅仅由互动所决定,并且关系的属性与参与者主观认知密切相关,而非总是客观的。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在社会关系分析中引入互动信息,但是第一性和客观性假设并未被明确突破,从而未能充分发挥互动信息,尤其是语言内容信息的优势。与从客观的角度研究社会关系的属性不同,本文关注关系参与者对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强度的不对称的主观观点。受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启发,本文基于互动语言特征,包括互动语言的频率,数量,质量和情感的不对称性研究互动关系的主观强度的主观不对称性的存在性和程度。通过利用个人习惯将语言特征规范化,本文阐明互动语言风格的不对称性是由个人对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强度的不同主观看法和个人语言习惯联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个体的个性特征(积极度和灵活度)与他和其他人的社会关系的主观强度的不对称程度的相关性。此外,为了具体度量个体对相互关系的看法的不对称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互动语言特征和社交网络特征的社会关系主观强度度量方法。在实验中,基于安然电子邮件数据集,本文验证了社会关系主观强度不对称性的存在性,同时验证了社会关系主观性强度度量模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