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或全新的公益慈善模式,社会企业兴起仅有20余年。然而其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商界、学术界、政府的高度关注。就其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对传统公益慈善模式的反思。在传统的慈善模式中,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是作为“中介”或“搬运工”的角色,受助者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例如资源的外部依赖、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较低。以社会企业为代表的新的慈善模式就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国家福利向社会福利转变的影响。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欧洲福利国家产生巨大冲击,为应对这一危机,以英国为首的福利国家开始探索福利改革,政府从社会福利领域退出,将更多的职责、权力交给社会或个人,成为各国主要的政策选择。这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空间的同时,因政府财政补贴和企业捐赠的减少,非营利组织开始被迫转向市场,通过企业化的经营实现资源的自足。然社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态度则取决于政府如何认知和定位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实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公共治理领域的缩影。因此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将会直接决定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态度和政策。本文首先在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分析英国政府对社会企业态度与政策的变化,及对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的影响。其次,简要介绍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英国政府的社会企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不足,研究方法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包括欧美两种路径下对社会企业的基本界定,以及英国的社会企业概念和社会企业的基本特点。第三部分介绍社会企业在英国的发展,主要包括社会企业兴起的背景,英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英国政府支持社会企业发展的措施,重点从政策、法律、金融等方面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介绍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包括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发展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英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后结论部分介绍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前景和意义,及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