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之一,也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主要病原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9300万新发病例,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问题。泌尿生殖道的Ct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除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外,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目前认为Ct的致病性与其不同型别有关,至今已发现19种Ct血清型。常用的Ct分型方法有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两种,其中血清分型繁琐、耗时,且需培养传代获得高浓度的抗原,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基因分型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结果而取代血清分型,成为目前Ct分型的主要方法。Ct的基因分型是检测特定型别的流行动态、临床判定治疗与再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等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同时对建立Ct不同基因型与不同临床过程的关系、推断来源、判断预后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此外,Ct基因分型多以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即omp1基因)为基础,因而能够为omp1遗传变异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信息,从而有利于Ct疫苗的研制。目的:通过培养法和PCR法分离得到Ct临床株,以PCR-RFLP法对获得的临床标本进行基因分型,了解本地区性病门诊Ct的基因型分布,并探索其临床过程与基因型的关系。在Ct E型标准株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应于我所实验室的成熟可行的Ct临床株培养筛查方法,保留Ct临床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了2005年4月~2005年12月期间到天津市性传播疾病研究所门诊就诊患者的尿道或宫颈拭子21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采集标准,并记录其临床相关资料。在Ct E型标准株培养的基础上行临床标本的细胞培养,对阳性标本行PCR扩增出omp1基因。同时用质粒PCR筛选阳性临床标本,PCR扩增得到omp1基因。用AluⅠ和MspⅠ内切酶酶切omp1基因,10%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后与各型Ct标准株理论酶切后的结果比较得出分型结果,并总结Ct型别与患者临床过程和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首先培养临床标本共得到27例阳性临床株,同时用质粒引物扩增临床标本,阳性标本再经PCR扩增得到omp1基因,共得到33例阳性临床株可用于RFLP基因分型。经分型共检出5个基因型,其中E型25例、F型2例、D型1例、G型3例、J型2例。比较E型与其它各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性别、病程、有无非婚性接触、学历等各方面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1、成功地应用PCR-RFLP技术对我科性病门诊的沙眼衣原体临床株分型2、我科性病门诊的Ct基因型以E型为主,与国内外其它地区报道基本一致,但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3、成功地摸索出临床株Ct培养的方法,保留下菌株,为Ct免疫机制、致病机理、药物敏感性试验、动物模型、保护性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