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开展新闻监督,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我国各级党报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开展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向来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人们的信息接收、言论表达、交流方式等都在逐渐发生着改变。党报原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力度已经远远不够,甚至对一些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反应迟缓,这使其在激烈竞争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容易丧失舆论主导权,从而弱化其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从21世纪开始,《人民日报》开始转变传统的传播方式,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范围,重新树立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本文主要以21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为切入点,新闻舆论研究理论为支撑,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相关知识,从党报进行监督的主体、内容、特点等方面分析党报舆论监督的功能、影响。文章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在此主要是阐述《人民日报》进行舆论监督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的国内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我国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经典样本—读者来信。首先论述了舆论监督的定义,其次对读者来信中舆论监督内容特征,即版面、内容、报道题材、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个部分主要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体系,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了读者来信舆论监督特征。最后一部分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以来《读者来信》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从而使社会心态出现复杂化,舆论生态出现多元化。信息化时代,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为例,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主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方面的表现和优势,认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以公开的方式对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直接的、正义的批评;以关乎百姓利益的民生报道为主要内容来进行监督;以代表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主要出发点,总结出我国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几大经验,希望媒体可以加强舆论监督意识,加大监督的力度、广度,加快监督回应速度,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