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设计活动中,探讨装饰的意向性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设计的技术化倾向,让设计语言成为一种简明深刻的言说方式,进而生成一种独特的设计美感,并给予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的归纳演绎法相区分的是,主要采取了艺术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并以装饰的意向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描述装饰的生成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前提来分析现象,进而探讨装饰与语境的关联,回到根本性存在的人,最终在祛蔽中才得以将装饰隐蔽的一面揭露出来。意向性的表征问题体现为装饰的剥夺与放弃,根源处的问题在于设计活动的技术化倾向,剥夺、放弃与泛技术化三者则构成了装饰的意向性问题。为了解决技术化的根源问题,进而探讨装饰元素的意向性构成,其中材质层次体现为设计与消费行为中对材质潜移默化的意识活动,在应用层次则提及了装饰意向化的提取,在提取、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生成了意向装饰,具有一种独特的设计美感。在语言层次,装饰的意指构成了能指与所指的中介点,这样才构成意向装饰的完整。意向装饰作为可感要素,则表现为有与无的装饰游戏。有感要素包含着材质、线条与色彩,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无感要素体现为对白的感觉,这种被遮蔽的感觉包含了留白、飞白与空白,这种被经验的感受才构成了意向装饰的完整。游戏的最终是回归到装饰的无,无即为一种若有若无的审美感受,体现为陌生化。装饰意向化离不开具体的文本与语境。文本作为一种思想的建筑,必须是以元素的契合、意向的对应作为前提,文本与元素的契合即为兼顾,缓和了文本间的冲突,文本与意向的对应则是处于内部的认同。设计理念作为思想,基于文本的建筑正是处于审美经验之中。在语境中就涉及到了场域性、阶层性与民族间性,生活世界由此成为一种设计场,成为了人、设计物与设计理念的三元合一。意向装饰的审美特质为自然无为、恰如其分与大道至简。这种设计美感的生成之所以具备一种张力,是由于装饰在边缘之上。在祛装饰的过程中,生成了实与虚的装饰与设计的动与静,由此让装饰回到了装饰,设计成为了设计。设计的审美超越体现为时间与空间的超越,归于人生境界的超越。设计美感的生成终究关涉社会文化,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当下感,在日常设计中体现了人文关怀以及潜在的审美教育。而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也只有在思想的凝聚中,才得以通达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