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元是1900年开始铸造的一种外圆无孔的铜质货币,与外圆内有方孔的制钱相区别。它作为小额货币的一种,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铜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为清晰的看到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完整图景,明确整个中国货币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透过铜元更为正确的认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动与发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多种方法,系统详尽的阐述了铜元产生至退出过程中的市场、财政、民生和制度问题。揭示出近代中国市场的分割性和层级性是近代中国经济模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铜元是近代中国银钱并行本位制向银本位制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铜元产生之初,正值近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后期,政治、经济、社会在转型的同时动荡不堪。钱荒和机制制钱的失败,民生、财政对新型货币的需求,中国境内大量流通的外币的影响都是铜元产生的重要诱因。1901年清中央政府下令开始铸造铜元后,由于市价与成本之差——余利,非常丰厚,各省纷纷竞相兴铸,短短四、五年时间铜元数量急剧增长,造成了价格猛跌、流通混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各省为了弥补财政和攫取私利过分的追逐余利、广铸铜元,互相倾销和禁运;二是近代市场的地域分割性和层级性使某一地域中的铜元形成短期的过度饱和,却无法疏通。那么,铜元余利对财政的贡献有多大呢?本文根据当时财政收入、支出和铜元余利的统计,估计出铜元余利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5%,从而得出铜元对财政的弥补作用实际是很小的。铜元对财政的影响大体从铸造余利、以铜元课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沿海沿江、边疆地区、中心城市和偏远地区的铜元流通市场圈以及铜元在地域空间位置转移的研究,得出:造成商品市场分割的经济、政治和制度因素最终影响了铜元市场分布。而且,近代中国各种货币所对应的商品市场可按货币价值的高低分为上层市场和下层市场。上层市场是奢侈品、大宗生产消费品交易的市场,下层市场则是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小额零售商品交易的市场。铜元被广泛用于下层市场的交易,只是,在下层市场中它仍然不是绝对的,还有银辅币和制钱在流通。VAR模型结果显示,铜元对零售日用品物价的影响在30%以上。对铜元价格变动和物价变动互相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铜元所直接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下层市场的通货膨胀,它受到铜元的流通混乱、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和人们的理性预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铜元的一系列活动最终都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铜元并非近代中国所有人口使用的主要货币,由于其面额较小,一般多为收入低下、消费水平低下的平民阶层所持有。铜元的流通主要关系到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基层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着铸数的增加和流通的混乱,铜元的流通却是加剧了民生的窘困。铜元所参与的经济活动的背后是铜元相关的货币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状况对铜元的活动轨迹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传统货币制度与近代中国国情不相适应,近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在逐渐地向现代货币制度转变。经过货币制度改革的多次尝试,最终在1933年成功完成了银钱并行本位向银本位的转变,在1935年完成了纸币对金属铸币的替代。在此过程中,清末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制度变迁有着很大的差异,铜元及相关制度的变动也随之各有特色。铜元制度的变迁便是包含在整个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甚至其本身就是传统币制向现代币制变迁的过程。总之,铜元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乃至整个货币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为中国货币和经济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