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明确诊断冠心病且成功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并在12-14个月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827例患者。年龄30-89岁,其中男性582例,女性245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结果将其分为无再狭窄组与再狭窄组,其中无再狭窄组698例,男性488例,女性210例,再狭窄组129例,男性94例,女性35例。有51例再狭窄组患者在6-8个月内再次行冠脉造影复查,其中,1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36例行支架植入术。统计收集随访患者在院临床相关资料、生化结果及手术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术中操作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运用χ2检验分析支架内再狭窄不同处理策略(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再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在随机抽取的827例患者中有129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5.60%。分析结果显示:再狭窄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临床诊断、急诊pc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治疗冠脉血管病变共1247支,其中226支发生再狭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为18.12%。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支架长度长、支架数量多(p<0.05)。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病变血管、预扩张(预扩张次数、预扩张压力)及后扩张(后扩张次数、后扩张压力)无明显差异(p>0.05)。将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诊断、急诊PCI、预扩张、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病变程度及支架数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中,支架长度、支架数量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较大支架直径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51例再狭窄患者中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病变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支架植入术再狭窄患者数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与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数量有关。支架长度、支架数量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较大支架直径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支架内再狭窄不同处理策略对预后有影响,支架内再狭窄后行支架内支架植入术预后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