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舞,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傩舞最初作为古代祭礼唯一的原始舞蹈,以驱除疫鬼,祈求平安为目的。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至今,桑植各地农村仍保留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桑植傩舞在保留原始古歌舞的基础上还大量吸收了土家摆手舞、花灯舞等传统舞蹈动作营养,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动律特征,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源泉。2006年,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试图从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为出发点,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前提下,结合笔者舞蹈创编实践,以土家族傩舞创编的思路与方法为切入点,为桑植土家族傩舞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奉献绵薄之力。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在正文部分,笔者首先概述桑植土家族傩舞的历史背景、形成因素、生存现状;其次对傩舞的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表演内容及程式、体态动律、傩面具、服饰特征及音乐来解析;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桑植土家族傩舞的舞台作品创作发展问题,对笔者创编的舞台作品《湘·傩》进行分析,得出桑植土家族傩舞的舞台作品创编启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基础和灵魂。我们既要全力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要更好的使其得到发展。在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要用先进的文化思想观念去研究和开创,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并努力增添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精神文化含量。